蒋介石从出生商贩之家,早年留学日本,几十年风风雨雨,竟逆袭坐上了国民党的“头把交椅”,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拥有着传奇色彩经历的人物。
说出来大家可能会不太相信,就是这样的一个曾经叱咤风云,搅动近代史篇章的“枭雄”,他也曾有过对其感到恐惧的人和事情。
这并非子虚乌有的事情,早在蒋介石在庐山谈话的时候就曾亲自出口承认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取代我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还活着,另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能够让自视甚高的蒋介石如此看重的人物究竟是谁,居然能给蒋介石产生“取而代之”的威胁感?
能“取而代之”的老对手
毛主席和蒋介石可谓是棋逢相当的“老对手”,两个人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几乎贯穿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的时间段。
早在国共合作早期,毛主席以中共代表身份参加革命,蒋介石时任黄埔军校校长,手握国民党军事大权,而毛主席负责宣传工作,两人在工作中对于北伐问题上存在合作裂痕。
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期间,毛主席更是主动组织发起秋收起义给予回击,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启武装对抗的十年。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虽然蒋介石被迫达成 国共二次合作,但实际上“面和心不和”,屡屡的打压毛泽东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之后直接以“国内经济枯竭的名义”,直接断了八路军的军饷。
八路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主动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针,开展动员群众军民携手共同开荒生产,应对外来的经济封锁,自给自足,在蒋介石的政策逼迫下我党反而越来越强。
在此后的抗战中,八路军更是凭借着“动员群众”打下的良好基础从5万增至120万,蒋介石虽维持正统地位,但毛主席带领的八路军也逐渐的在壮大。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更是“和谈”的借口,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假如毛主席拒绝前往和谈,就是不愿意达成两党合作以及国内的和平统一。
毛主席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内的和平统一,明知重庆是“龙潭虎穴”毅然前往和谈,不留给敌人任何可以发动战争的“口舌机会”。
然而和谈进行没多久,蒋介石便派遣军队大肆的进攻解放区,其“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暴露无疑。
此后在毛主席带领的解放军的“解放战争三部曲”的伟大战役中,直接解放了蒋介石反动派统治的半壁江山,国民党内部大乱,蒋介石被迫“下野”退居台湾。
自此,蒋介石昔日的一句无意之言,竟在几十年后被映照进现实当中,最终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被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所取代。
那么能够和毛主席能够相提并论的人物甚至将蒋介石取代的人物又是谁呐?
邓公演达
能让蒋介石评价如此之高的在中国除了毛主席之外,那就只能是国民党内部的元老人物,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和蒋介石一同创办黄埔军校的邓演达。
在黄埔军校创办之初,邓演达担任军校试验委员因为坚持革命的立场,被蒋介石的亲信排挤而无法在学校担任工作,而离开黄埔军校前往德国留学。
在留学期间与朱德等共产党人相互结识,在留学期间经过各种的学习,深受共产党的思想影响。
不久孙中山先生病逝,在得知消息以后悲痛不已,决定回国参加斗争,再次回到黄埔军校工作,担任教育长主持学校校务工作。
本就和蒋介石不和的他,注定再次回到同一个工作的地方,不免遭受到针对,因为邓演达和共产党的关系走的很近,而蒋介石对其又十分的反感,很快就将邓演达调离黄埔军校。
直至北伐战争的前夕,邓演达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在北伐战争中作战骁勇,为北伐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时的邓演达隐隐的感觉到蒋介石要把军队“个人化”的企图。
1927年,蒋介石抵达武汉决定举行武汉各界代表招待宴会,在宴会上邓演达因为蒋介石迟迟不接受迁都武汉的行为,在宴会上当众质询蒋介石。
蒋介石对其的突然发难,一时无从应对,简直“无法下得来台”,蒋介石对邓演达“所说的分裂行为”暗恨在心,但因为邓演达当时的政治地位只能无可奈何。
直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两人的矛盾几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邓演达对于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的行为发出了严厉的谴责,
同年,邓演达和宋床龄等人就中国革命问题在苏联交换意见,凭借着其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培育和蒋介石对抗的力量。
惨遭杀害
在此后的时间里,邓演达一直致力于推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并且为此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更是主办了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干部培训班,以此为反对蒋介石的统治积蓄力量。
邓演达凭借着在国民党的资历和重要影响力创办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让蒋介石意识到自己在党内的正统政治地位受到挑战。
直至1931年,邓演达准备前往参加在上海组织的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的时候,因为伤害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负责人背叛,告密蒋介石,不幸被捕。
邓演达在被抓捕之后,蒋介石私下派出特使,希望对其进行劝服,公开发表宣言放弃其原先坚持的主张,支持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但是这种提议,遭到邓演达的断然拒绝,邓演达不屑为此放弃自己心中所坚持的正义,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邓演达一生都在致力于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但不幸年仅36岁遇害,毛主席甚至将其与岳飞和文天祥相提并论,足以可见其气节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