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很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我这人从来不做这种事..."
1990年,已过九旬的张学良接受记者采访时,罕见地用这样尖锐的词语评价冯玉祥。
这位素有"少帅"之称的民国风云人物,平日里待人接物都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怎么一提到冯玉祥就变了脸色?
张学良与冯玉祥,两位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张学良口中那个"残忍""谎话连篇"的冯玉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两种风格的碰撞
张学良一生中最广为人知的大事莫过于"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他与杨虎城扣押了当时的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事变过程中,杨虎城主张除掉蒋介石,而张学良却坚决反对。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居然亲自护送蒋介石飞回南京。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曾赶往机场劝阻,但为时已晚。结果可想而知,张学良一到南京就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都失去了自由。
张学良这种"讲究仁义"的处事风格,与冯玉祥形成了鲜明对比。
冯玉祥是个什么人?他身高六英尺,体格魁梧,皮肤古铜色,常年戴着《圣经》,因此被称为"基督将军"。
但就是这样一个自称信仰基督的将军,却有着让人不寒而栗的一面。
1925年,曾任西北筹边使、在蒙古问题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徐树铮路过北京时,被冯玉祥的手下劫持并枪杀。原因非常简单:当年徐树铮干掉了绰号"屠伯"的陆建章,而这人正好是冯玉祥的舅舅。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以血还血"或许不算什么稀奇事,但提起冯玉祥对待叛变部下的手段,更是令人咋舌。
冯玉祥手下有个师长叫马廷勷,因为投靠了张作霖和蒋介石,结果被冯玉祥逮住后,直接活埋了!这种残忍的处决方式,即使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也显得格外骇人听闻。
白崇禧在回忆录中毫不客气地评价道:"冯与故人不同,对将士从不以礼相待,用的都是暴力手段,部下如有触犯,动辄罚跪。"
想象一下,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被迫像犯错的学生一样跪在地上,这种羞辱谁能受得了?
冯玉祥对部下的严苛和残忍,使得他的许多旧部都对他恨之入骨。
据史料记载,当蒋介石想让冯玉祥回北方指挥自己的旧部开辟第六战区时,韩复榘、宋哲元、石友三等人纷纷表示反对,宁愿归李宗仁指挥也不要继续待在冯玉祥手下。
其中韩复榘曾挨过冯玉祥的军棍,而宋哲元更惨,居然被冯玉祥用鞋底打过屁股。这种侮辱对一个堂堂军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因此,张学良称冯玉祥"心狠手辣"绝非空穴来风,正是基于冯玉祥这些“劣迹”,才有了他晚年对冯玉祥如此严厉的评价。
"谎话连篇"的基督将军
除了"心狠手辣",张学良还说冯玉祥"谎话连篇"。
这话听着刺耳,但仔细梳理一下冯玉祥的生平,却不得不承认其中确有几分道理。
冯玉祥最广为人知的"谎言",莫过于他的"八次倒戈"。从1922年的滦州起义反清,到1930年的中原大战反蒋,冯玉祥先后"背叛"了八个主子或盟友,有人因此将他和三国的吕布并称,称他为"倒戈将军",这评语倒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倒戈"中有些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如反对袁世凯称帝、支持北伐等。但也有一些纯粹是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暴露了他军阀割据的本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的北京政变。
当时冯玉祥和吴佩孚联手,与张作霖大军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数日,一时间难分胜负。然而,关键时刻,冯玉祥却在北京发动政变,直接切断了吴佩孚的后路。
吴佩孚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盟友背叛,最终在前有张作霖、后有冯玉祥的夹击下,吴佩孚大败而逃,从此,他的军事声望一落千丈,再也无力与其他军阀争雄。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政变表面上看是冯玉祥的"独立决定",但据史料记载,冯玉祥在此之前收了张学良五十万元,这笔交易居然还是通过一位美国牧师牵线搭桥的!
这位整天捧着《圣经》装模作样的"基督将军",背地里却干着收钱办事的勾当,说出来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除此之外,冯玉祥的"谎话连篇"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他曾在吴佩孚五十岁生日时,送了一坛普通的清水,却谎称是"宫廷玉液"、"圣水"。
当吴佩孚问及水的来源时,没想到,冯玉祥竟然大大方方地承认这只是从营地里舀来的普通水。这种恶作剧式的欺骗,不仅显示了他的轻浮性格,更反映出他对别人的不尊重。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冯玉祥还曾被人指控从紫禁城拿走了不少宝贝。
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冯玉祥把溥仪从皇位上赶下来后,偷拿了宫中不少宝物。
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在故宫安排了一场滑稽的"表演":让杂役们集体高喊"冯将军是清白的,没拿故宫一针一线"。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行为,当场就有很多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如此种种,难怪张学良会说冯玉祥"谎话连篇"了。
郭松龄事件的始末
除了冯玉祥本人的品性外,张学良对冯玉祥的深恶痛绝,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郭松龄事件。
郭松龄是谁?
他是东北讲武堂的老师,是张学良的授业恩师,也是张作霖的心腹爱将。
张作霖极其信任他,甚至把自己亲自培养的精锐部队交到他手中指挥。
这支部队对张作霖而言意义非凡,他曾私下表示这支部队将来是要留给张学良的,相当于给儿子准备的一份珍贵军事"遗产"。
说起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关系,那就更非同一般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两人之间还发生了一段堪比"萧何追韩信"的佳话。
当时战况紧急,张作霖便指派郭松龄前去支援姜登选、韩麟春负责的战区,因为那里迟迟没有突破。
姜、韩二人不愿郭松龄前来"抢功",虽然碍于张作霖的权威,表面上不好反对,但会后韩麟春却跑到郭松龄面前冷嘲热讽,说他只需"露露脸就能分润几分功劳"。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自尊心极强的郭松龄。
他当即发怒,表示不会去支援,而是要亲自率军从正面战场攻过去!说完就带着部队出发了。
姜、韩二人赶紧跑去向张学良告状,张学良得知情况后,立刻骑马追赶,最终在九门口才追上郭松龄。
张学良问他为何抗命,郭松龄愤怒地表示要挣个脸面,不能让人小看。
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两人竟然都流下了眼泪。最终,张学良成功说服郭松龄回营,而郭松龄后来的战绩也确实优异,一路带兵打到了秦皇岛,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这只是张学良与郭松龄之间深厚情谊的一个小片段。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
当郭松龄后来倒戈反奉时,张作霖的第一反应竟是:"张学良要和郭松龄联合造反。"可见在张作霖眼中,这两人的关系亲密非常,已经到了“彼此不分”的地步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亦师亦友的关系,却因为冯玉祥的介入而彻底破裂了。
1924年北京政变后,张作霖成功入主北京。冯玉祥心有不甘,便决定暗地里寻找机会给张作霖"上一课"。
他发现郭松龄对张作霖的亲日政策十分不满,便瞄准了这个突破口。
当时,奉系内部其实已经分化为新旧两派。杨宇霆和郭松龄作为两派领袖,斗争已经相当激烈了。
郭松龄一直反对派兵入关,而张作霖却与主张"在关内占有一块地盘"的杨宇霆等人更为投缘,这让郭松龄渐渐受到了冷落。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论功行赏"中,杨宇霆成了江苏督办,姜登选成了安徽督办,反而战功最大的郭松龄,什么也没捞着。
他找张作霖反映问题,结果只得到一句"继续练兵"。愤怒的郭松龄曾向张学良表达过不满,甚至暗示过"上将军脑筋陈旧,应该父让子继"的想法,但张学良只是表示同情,并没有太当回事。
就在郭松龄心怀不满之际,冯玉祥登场了。
他利用"夫人外交"(让自己妻子与郭松龄妻子交往)与郭松龄搭上了线。
两人因共同反对张作霖亲日,很快达成联盟,签订了密约。
冯玉祥为拉拢郭松龄,还在合约上特别写下了"反对亲日"、"不许卖国"等字眼,以迎合郭松龄的民族情感,性格耿直的郭松龄信以为真,决定起兵反张。
然而,当郭松龄率军与张作霖交战,眼看胜利在望之际,冯玉祥却突然变卦了。
他担心郭松龄成功后会独霸东北,不再需要自己,便暗中联系苏联,请求借调骑兵团,准备与郭松龄分一杯羹。
这一阴谋被张作霖得知后,他迅速调整战略,与儿子张学良一起发动全面反击。
郭松龄腹背受敌,战况急转直下。最终,他在辽宁战败被俘,惨遭处决。据史料记载,张作霖还命人将郭松龄的尸体在市中心曝晒了整整三天,才允许下葬,以示惩戒。
当张学良发现郭松龄的叛乱竟是冯玉祥从中挑拨,而且还在背后还勾结苏联,欲图谋不轨,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张学良对他更加恨之入骨。
难怪他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还愤愤不平地说:"冯玉祥惯会骗人,只不过骗到最后也没人信了,反害了他自己。"
冯玉祥的另一面
尽管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很低,但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冯玉祥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周恩来曾高度评价冯玉祥,认为他具有"敢做常人不敢为、敢说常人不敢说"的勇气和魄力。
冯玉祥确实敢于对蒋介石直言不讳,甚至在日记中写道:"蒋介石是国家领袖,但不能什么都一个人兼任,一个人就算是万能的,也不能分身万处,什么都管最后就成了什么都不管。"
他还建议蒋介石成立智囊团和专家研究团,认为罗斯福和斯大林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就是因为有许多人才在身边出谋划策。
这种直言不讳的劝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确实难能可贵。
此外,冯玉祥对妇女解放也有独特见解。虽然他曾在西安街头看到学生游行喊"打倒贤妻良母"的口号时摇头叹息"世风日下",但对妻子李德全投身妇女运动却十分支持。
李德全不仅教导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还教她们开车和实弹射击,冯玉祥对此赞不绝口,称她是"好媳妇"。
冯玉祥对待士兵也有亲民的一面。据说他会亲自给士兵们剪脚趾甲,这在当时的军阀中是极为少见的。
不过,这种亲民行为也引来了一些有趣的"报复"。
曾有一个因喝酒被他处罚的士兵,为了报复,竟然三个月不洗脚,希望在冯玉祥为他剪脚指甲时,用臭脚丫子把他熏晕。
至于冯玉祥的军事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他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手握重兵的军阀,并在多次军阀混战中取得胜利,确实具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抗日问题上,冯玉祥也展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1933年,他在察哈尔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尽管这支军队后来被蒋介石解散,但冯玉祥的抗日行动,还是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冯玉祥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历史人物。
他有残忍、欺骗的一面,也有勇敢、进步的一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归类为"好人"或"坏人",而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功过。
结语
张学良对冯玉祥的严厉评价,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军阀时期的人物恩怨,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张学良的话无疑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毕竟冯玉祥在郭松龄事件中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
但我们也要承认,在那个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年代,冯玉祥的行为虽然残忍,却不算特别罕见。许多军阀为了生存和发展,都曾采取过类似的手段。
同时,冯玉祥在抗日、民主等问题上的积极表现,也不应被忽视。
正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他身上既有落后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这种矛盾性正是真实历史人物的特点。
古人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放下简单的好坏二分法,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
参考资料
- 《张学良史事笺证》,郭俊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 《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冯玉祥》,白寿彝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
- 《试析冯玉祥与郭松龄反奉的失败》,王天一著,《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3期。
- 《冯玉祥评传》,李新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