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当中央红军历经金沙江的惊涛骇浪后,又被险峻的大渡河拦住去路。这条被称为"天险"的河流,河面宽达300米,水流湍急,两岸峭壁林立,自古便是兵家畏途。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兵败被俘,成为历史的警示。而此刻,蒋介石正调集重兵,企图将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中,红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上演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军事奇迹。
1935年5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金沙江防线后,向四川西部急进。蒋介石识破红军北进意图,急令川军刘文辉部死守大渡河各渡口,拆除船只、烧毁民房,实行"坚壁清野"。同时,派薛岳兵团10余万人紧追不舍,杨森部从重庆驰援,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这个因石达开故事闻名的渡口,成为红军唯一的突破口。
大渡河的地理环境堪称残酷:河水由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速达每秒4米,漩涡密布,自古便有"大渡天险赛长江"之说。南岸地势稍缓,北岸却是刀削般的悬崖,仅有一条狭窄的山路通向泸定城。更严峻的是,当地百姓受国民党欺骗,纷纷躲避,红军抵达时仅找到1只木船,而对岸渡口已被川军第5旅韩槐阶团控制,构筑了密集的火力点。
红军面临的不仅是自然天险,更是历史的魔咒。1863年,石达开率3万太平军抵达安顺场,因粮草不济、渡船不足,被清军围歼,留下"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悲叹。蒋介石自信地宣称:"大渡河是红军的最后归宿",甚至调遣摄影师准备拍摄"剿共胜利"的纪录片。
5月24日夜,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杨得志团长指挥下,冒雨急行军70公里,突袭安顺场,歼灭守敌两个连,缴获唯一的木船。但如何渡河成为当务之急:对岸有川军一个营防守,河滩开阔无遮蔽,船只每次仅能载10余人,往返一次需40分钟。
25日清晨,红一团召开"渡河动员大会",连长熊尚林带领16名战士组成突击队,肩负起首批强渡的重任。他们携带冲锋枪、短枪、手榴弹,分两批登上木船。船工们在惊涛中拼命划桨,子弹在船头激起浪花,当船只即将靠岸时,川军集中火力扫射,突击队冒着弹雨跳下水,利用礁石掩护向岸边冲锋。
关键时刻,红军炮兵连仅有的3发炮弹发挥奇效:第一发摧毁敌人碉堡,第二发击中敌阵指挥所,第三发震慑敌军。突击队趁势登岸,与守敌展开白刃战,击溃川军一个营,控制北岸渡口。随后,红军利用仅有的3只木船(后来又找到两只),经过7天7夜抢渡,将红一师和干部团成功送过大渡河。
但中央红军主力尚有3万余人在南岸,而敌军援兵正加速赶来。毛泽东、朱德果断决定:以红一师、干部团组成右路军,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沿大渡河北岸西进;红二师、军团部及中央纵队组成左路军,由林彪、聂荣臻(兼)指挥,沿南岸急行军,两路夹攻泸定桥,为大部队打开北上通道。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铁索桥,长103米,由13根铁索组成,桥面木板已被敌军拆除,只剩寒光闪闪的铁索悬空。更危急的是,川军正昼夜兼程向泸定桥增兵,红军必须赶在敌人之前到达。
5月27日,左路军红二师四团在王开湘团长、杨成武政委率领下,沿南岸崎岖山路疾进。沿途敌军不断阻击,红军边打边跑,甚至来不及吃饭,仅靠生米和冷水充饥。28日凌晨,军委来电:"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29日夺取泸定桥!"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剩余的36小时内,走完120公里的山路——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士们用布条扎住草鞋,在雨中狂奔,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有的战士因疲劳过度昏倒在路边。政治委员杨成武拖着伤腿,边跑边动员:"我们不是石达开,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28日晚,四团在大雨中创造了一昼夜行军240里的奇迹,于29日清晨抵达泸定桥西端。
此时的泸定桥已成为"悬索天险":13根铁索凌空高悬,桥东端的泸定城依托悬崖,城门紧闭,敌军在桥头筑有坚固工事,架起轻重机枪。红四团挑选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由连长廖大珠任队长,他们身背马刀,怀揣手榴弹,抓住铁索向对岸攀爬。
5月29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全团司号员集中吹响冲锋号,轻重机枪向对岸猛烈射击,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发起冲击。廖大珠第一个踏上铁索,匍匐前进,紧随其后的战士们在摇晃的铁索上攀爬,面对敌人的枪弹和燃烧的火障,毫不退缩。
川军点燃桥面上的木板,烈焰腾空而起,突击队的衣服、眉毛被烧焦,仍冒着浓烟继续前进。当接近东岸时,廖大珠纵身跳上桥台,砍断敌人的铁丝网路障,带领队员冲进城门。后续部队迅速铺木板过桥,与守敌展开巷战,黄昏时分,泸定城被攻克。
与此同时,北岸的右路军也遭遇激烈抵抗。刘伯承亲自勘察地形,发现一条隐蔽的山间小道,命令红一师三团迂回到敌人侧后,前后夹击,击溃川军一个旅,有力策应了泸定桥战斗。
强渡大渡河战役历时15天,红军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击溃川军7个团,成功突破蒋介石的"天险防线"。毛泽东在战后感慨:"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有这样的钢铁意志,他们是用血肉之躯在和敌人的飞机大炮赛跑。"
这场奇迹般的胜利,源于多重因素的合力:
1. 精准的情报与决策:红军通过破译国民党军密码,掌握敌军部署,及时调整战术,放弃单一渡口突破,改为南北两路夹攻泸定桥,分散敌军兵力。
2. 军民鱼水情:尽管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但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动群众寻找船只、招募船工。安顺场老船工帅仕高带领17名船工,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摆渡,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
3. 钢铁般的意志:无论是17勇士的奋勇强渡,还是22勇士的飞夺泸定桥,亦或是240里的急行军,都展现了红军超乎常人的耐力和勇气。正如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写:"这些青年战士不仅懂得为谁而战,更懂得如何战胜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
4. 灵活的战术运用:红军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采取"声东击西""奇正结合"的战术,以小部队吸引敌人主力,主力部队实施战略奔袭,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继续和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大渡河不可逾越"的神话,证明了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场战役的参与者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共和国的将帅:杨得志、杨成武、萧华、陈赓……他们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这段经历,视之为"长征中最危险的时刻"。而那些无名的战士和船工,用生命书写了英雄史诗。
今天,安顺场的大渡河水依然奔腾不息,泸定桥的铁索仍在风中摇曳。桥头的纪念碑上,邓小平题写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格外醒目。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前来瞻仰,追寻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强渡大渡河的传奇告诉我们:在绝境中,信念是最锋利的武器;在挑战面前,团结是最坚实的桥梁。当中华民族面临艰难险阻时,这种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