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军的组合真是绝妙搭配
张志红

点击进入:一、能攻善守五十二师



、新四军传人五十三师

十八军的第二个主力师五十三师则是新四军名将彭雪枫所辖四师的嫡传主力部队。

1937年9月30日,时任河南省委委员,军事部长的彭雪枫,奉毛泽东的指示,带领着一支由部分红军骨干和两个新兵连共370人的小队伍,从河南确山竹沟出发,去和吴芝莆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肖望东领导的“先遣大队”会合。10月31日,三支队伍共1030人在河南西华县杜岗汇合宣布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豫皖苏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到1939年底,这支队伍已发展成有1、78万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并在1940年2月1日正式启用新四军第四纵队的番号。但是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想消灭新四军,为了反对蒋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6月,活动在冀鲁豫地区的八路军第二纵队奉中央指示在黄克诚率领下到豫皖苏支援新四军,与新四军四纵合并为八路军第六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暴发,蒋介石重兵合围奉命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致新四军军部遭受重创,九千多人仅二千余人分散突出重围,部分被捕,大部分牺牲。41年1月20日,党中央毛泽东下令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2月19日,军委命令新四军第六纵队改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其中十二旅由原新四军四纵六旅编成,它就是后来豫皖苏独立旅和五十三师的前身,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

十二旅诞生在安徽雎溪县十里长山,一直在四师编内。部队活动的区域位于津浦,陇海,平汉铁路和淮河之间,是日,伪,顽,叛重兵集结地,斗争环境十分险恶。为了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保存实力坚持抗日持久战,开辟新区,争取对敌斗争主动。面对日军的反复扫荡和伪顽的疯狂围剿,1941年5月,十二旅转移到津浦路东进入洪泽湖西南鲍集一带,6月奉军部命令十二旅旅部撤销,所属三十四,三十五团归师部直接指挥,旅部机关改编为淮北保安司令部,11月7日,成立淮北军分区。1945年8月13日,日寇全面投降前夕,为适应新的形势,军部命令立即重建十二旅。四师将苏皖边区三分区的一,二团和萧铜独立团改编为十二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旅长饶子健,政委张太生,十二旅重建后,立即参加对日伪全面反攻恢复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很快将津浦路西路东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45年11月,为应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十二旅旅部一半人员和三十四三十六团跟旅长饶子健编入了华中野战军九纵,旅部另一半人员和三十五团在政委张太生带领下去津浦路西接替张震十一旅的防务。(张震带十一旅回路东编入华中野战军九纵,华中野战军是华东野战军既后来三野的前身,九纵也是华野拳头部队,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老将军任司令员,饶子健将军任副司令员。)1946年12月,中原野战军七纵副司令员张国华奉命率特务团两个营和另一支队伍赴河南雎县平岗,在原水东军分区和华中八分区基础上建立豫皖苏军区(当时属晋冀鲁豫军区下三级军区)。12月12日,豫皖苏军区成立,新四军华中八分区主力部队十二旅成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旅长金绍山,政委张太生。原来水东军分区的三十团编入十二旅,1949年2月,豫皖苏军区改编为十八军,独立旅成为五十三师,首任师长金绍山,政委王其梅。十二旅所属三十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分别成为一五七,一五八,一五九团。(注:老三十四团跟饶子健旅长去了华野,新三十四团由哪个团改编作者没找到准确答案,请熟知历史读者指正。)

豫皖苏根据地最早是新四军四师创建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无论是作为新四军四师十二旅还是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这支部队始终战斗在敌人重兵盘踞的豫皖苏地区,和数倍于我甚至十多倍于我的敌人周旋,经受血火考验,付出重大牺牲,根据地许多地方都是和敌人之间解放又被占领,占领又被解放,甚至五六度易手,斗争极为残酷。因为豫皖苏地区有津浦、陇海、平汉几大铁路干线在此汇集,又有淮河黄河在此流经,在郑州,徐州,蚌埠几大铁路枢纽城市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敌人重兵把守。对我而言,这里又是通向冀鲁豫,晋冀鲁豫根据地直至延安的交通要道和南大门,连接华中江南地区的要道,坚守这块根据地对全局意义重大,中央多次要求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住这块根据地。所以从这块根据地走来的十八军和由十二旅和独立旅改编而来的五十三师等部队,在日后担负进军西藏重任后,这些在极为复杂的地区,在敌人眼皮底下卧榻旁边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开展斗争、建设根据地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十分有用的。展示了拖不跨打不烂的韧性。

从1951年3月起,为了解决给进藏部队运送给养物资问题,刚结束在甘孜剿匪任务的五十三师由师部为基础,54师机关抽人参加成立了修建甘孜机场指挥部,金绍山为指挥长,张忠为副指挥长。除五十三师外(五十三师缺一五七团,一五七团已和云南军区一二六团作为昌都战役南线部队跟十八军前指进藏了),参加工程的部队还有五十四师、工兵五团、八团、汽车十六团等,经过7个多月艰苦卓绝奋战,甘孜机场修好,随即又全力转入了修筑康藏公路,主战雀儿山,达码拉山等雪山险峰。在一五六团和工兵八团配属下,从1951年12月到1954年12月,历时3年,克服高寒缺氧,饥病交加,气候恶劣,地质险杂,没有道路,没有机械的巨大困难,在最原始的条件下开山辟石,共修路面465公里,架桥80座,修涵洞513个,挖土方240万立方,挖石方120万立方,涌现了特等功臣张福林等一批英雄模范,全师记一等功196人次,二等功1609人次,三等功1、5万人次,以牺牲病故159人,受伤449人,残废28人的代价,和其他筑路大军一起,修通了被周总理称为“工程艰险,意义重大”的康藏公路,虽然没有打仗,但五十三师几乎人人立功。

1955年,五十三师改为国防步兵甲级师,师长兼政委苗丕一。此后,中央为西藏和平统一大局计,根据西藏特殊情况,采取收缩政策,1957年5月,五十三师师部番号撤销,师机关并入昌都警备区,主力作战部队以多种形态得以保留,后来都参加了平叛和中印自卫反击作战并取得骄人战绩。一五七团并入昌都警备区,后来和老五十二师撤编后于1955年编入五十三师的一五四一五五团一起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成为藏字419部队。1959年,军区以一五九团为基础组建山南分区,3个营扩大为军区独立一团二团三团。

1968年,奉军委命令,西藏军区以西藏公安总队机关为基础重建五十三师,军区一五三团(由原云南军区进驻察隅部队一二六团部分扩编改编而来),独立四团(由原五十四师一六0团改编),独立三团(由老五十三师三营扩编),分别改为一五七团,一五八团,一五九团,新组建炮兵三一0团。此后多轮军改,五十三师建制始终未变。成为我军首批师改旅野战师,现已成为我军高度现代化的山地合成旅。这支有着新四军血统的部队以光荣的历史,艰苦卓绝的牺牲奋斗,继承发扬着铁军的传统和作风,扼守祖国雪域高原西南边陲,威名远扬!

(注:此文借资料编写,如和历史有出入请指正。)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红:1957年出生,1972年12月入伍,曾任西藏军区通信总站电报中队报务员,七营二连副指导员,82年起任某舰队航空兵通信站三中队副指导员,俱乐部干事、主任。97年转业至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2017年退休。


作者:张志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