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激战正酣。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部里气氛凝重,一封十万火急的求援电报被送到他的案前: 台儿庄守军伤亡惨重,防线摇摇欲坠,急需汤恩伯部支援!然而,多日过去,汤恩伯的第20军团却毫无行动迹象。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汤恩伯为何抗命不援?曾任汤恩伯部作战参谋的李明德,在晚年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李明德自1937年投身军旅,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被调入汤恩伯部担任作战参谋,全程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对战役中的诸多决策和行动细节了如指掌。

当时,日本全面侵华的步伐愈发疯狂。在相继占领南京和济南后,日军将目光锁定在了徐州。徐州作为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的枢纽,连通鲁、豫、皖、苏四省,战略地位极其关键。台儿庄作为徐州的门户,自然成为日军的首要目标。一旦台儿庄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进攻徐州,进而打通南北战场。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李宗仁制定了诱敌深入的策略: 以部分兵力正面抵抗,吸引日军主力,再调集主力部队从侧翼包围,将日军一举歼灭。

1938年3月14日,台儿庄战役的前哨战——滕县保卫战打响。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对滕县发起猛攻,王铭章师长率领守军顽强抵抗。在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情况下,王铭章与将士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3月17日,王铭章壮烈殉国,滕县最终沦陷。但滕县保卫战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后续的台儿庄战役创造了条件。

3月23日,台儿庄战役正式爆发。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与中国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凭借飞机、大炮和坦克的优势,对台儿庄进行狂轰滥炸。第31师的将士们依托残垣断壁,与日军殊死搏斗,一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随着战斗的持续,台儿庄的形势愈发危急。日军即将突破台儿庄西门的关键防线,一旦西门失守,整个台儿庄将危在旦夕。此时,汤恩伯的第20军团距离救援地点仅需数小时的路程,然而,汤恩伯却依旧按兵不动。李宗仁心急如焚,多次发电报催促汤恩伯出兵,却始终得不到实质性回应。

那么,汤恩伯为何迟迟不行动?李明德晚年回忆,在一次作战会议上,汤恩伯皱着眉头分析道: “李宗仁的诱敌深入策略虽好,但日军狡诈多端,我们若过早暴露,极有可能陷入日军的包围圈,到时部队将遭受重大损失。再者,现在出击时机尚未成熟,我们应当再等等,寻找更有利的战机,保存自身实力。”这番话得到了部分参谋人员的认同,这也是汤恩伯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随着战局愈发严峻,台儿庄危在旦夕。李宗仁再次向汤恩伯下达死命令: 务必在4月6日拂晓前,率军团主力向台儿庄之敌背后发起总攻,若贻误战机,将按抗命论处!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汤恩伯最终决定服从命令,率领部队向日军发起进攻。

4月3日,中国军队开始全面反攻。在李宗仁的指挥下,第2集团军和第20军团紧密配合,对日军形成合围之势。双方在台儿庄周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中国军队采用街垒战战术,逐屋逐巷地和日军争夺。许多将士身负重伤,依然坚持战斗,有的甚至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几天的激战,中国军队渐渐占据上风。4月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出击,向日军濑谷支队发起总攻。战斗持续到7日凌晨,被包围的日军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一小部分突围到峄县附近固守待援。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以约5万人伤亡的代价,歼灭日军约2万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看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假如汤恩伯一开始就坚决执行李宗仁的命令,台儿庄战役的进程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或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回顾台儿庄战役的全过程,汤恩伯“抗命不援”背后的复杂缘由,让我们看到战争决策的艰难。但更值得铭记的,是无数在台儿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胜利,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