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设在东京的国际审判法庭,还是设在南京的中国军事法庭,在审理日本战犯时,南京大屠杀都是一条重要的罪罪责。
谷寿夫、松井石根、野田毅、深田纪明以及武藤章等人都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被判处死刑或死于审判之前。
这些人罪有应得,因为他们都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可除了这些人,战场上还有更多的日本将兵犯下了屠杀罪行。
令人感到愤怒的是,日本士兵和他们的指挥官绝大部分人逃脱了审判,其中,日本皇族更是如此。
朝香宫鸠彦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朝香宫鸠彦王是南京战役真正的指挥官,因为彼时松井石根生病需要治疗,日本就派了一位亲王级别的皇族成员来指挥这场战斗,以彰显重视。
并且也是在朝香宫鸠彦王的策划下,日本上海派遣军从将军到士兵全部一丝不苟地执行了鸠彦王的屠杀命令。
1936年,226政变发生了。本来裕仁想借着青年军官的兵变为自己的皇权再加一道保险,可没想到青年军官想干的不仅仅是兵变,还想架空裕仁。
这让裕仁十分担忧且十分愤怒,想要惩戒兵变的青年军官。此时,朝香宫鸠彦王站了出来。
作为裕仁的长辈,他竟然开始向裕仁求情,请求裕仁放过青年军官。
这种为反对派求情的举动,被裕仁视作叛逆。一气之下,裕仁把自己的叔父从皇族当中除了名,并剥夺了他的所有职务。
按说没有了“黄带子”也就意味着鸠彦王失去了所有,可随着中国战事的开展,鸠彦王的翻身机会又来了。
1937年8月,淞沪战役打响。在此之前,松井石根被任命成了上海派遣军的司令。
但这位司令身体状况并不怎么样,战斗没打几个月他就出现了肺痨急需治疗,否则就会一命呜呼。
鉴于这种情况,日本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必须派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亲赴上海,以解决此时中日之间焦灼的交战状态。
裕仁在这个时候又念起了旧情,想起了自己的叔父鸠彦王。于是,一道命令在12月5日送到了鸠彦王的家中。
他成了新的华中方面司令官,得到这一好消息的鸠彦王马不停蹄的坐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生怕慢一拍裕仁会改变命令。
三天的时间,鸠彦王终于到了上海的郊外。他在战区外围选择了一栋民房,在那里设置了指挥部。
12月之后,所有的战事包括南京战役,乃至南京大屠杀都由这位日本亲王予以指挥。
松井石根虽然还是司令,但指挥权已经过渡到了朝香宫鸠彦王的手中。
在南京作战时,第6、16师团成为了攻城以及屠杀的主力。
谷寿夫和中岛今朝吾作为这两只师团的师团长,在屠杀的过程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战后,谷寿夫被处以死刑,中岛今朝吾由于生病在审判之前就死了。
至于野田毅、向井敏明等人,也受到了正义的审判。
可让人疑惑的是两个师团长并不能决定整个华中方面军举动,两人也只不过是大屠杀当中的代表而已。
16师团屠杀了16万人,第6师团屠杀了5万多人,其他日本部队也是屠杀场上的主角。
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接到的屠杀命令?又是谁默许推动了这一反人类的罪行?
答案自然要从他们的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身上去寻找。
12月初,鸠彦王从东京抵达战场前线之后,立即接管了指挥权,不仅对战事作出了重新部署,甚至还从日本国内带来了裕仁天皇的命令。
武藤章当时负责参谋长一职,在他向鸠彦王请示战事的文件上清楚的有“绝密,阅后即焚”等字样。
这份至关重要的作战命令,只有短短7个字“屠杀俘虏与百姓”。
面对南京城内准备投降的国军部队和滞留在城市内的中国平民,鸠彦王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下达了屠杀乃至屠城的命令。
从此,掀开了南京大屠杀罪恶的一面。
除了下达屠杀命令以外,鸠彦王还在具体举措上对日寇部队加以指导。
攻占南京之后,日军部队本应在城外驻扎,但鸠彦王却以“部队在城外居住地不足,饮用水不足”这样莫须有的理由,将城门打开,允许日军野战部队进入城内寻找住宿,寻找水源。
由此带来的恶果便是,日本如同野狗一样进了羊群,然后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屠杀。
这些都是血淋淋的证据,并且有日本官方的明确记载。
六周后的南京大屠杀虽然表面上停止了,可日本方面并没有因此进行反省。
尽管撤了松井十根、柳川平助、鸠彦王等人的职务,但作为皇室成员的鸠彦王还是出任了日本军部的高级参谋,继续为战争出谋划策。
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松井石根等战犯站在审判席上时承认了众多罪行,但唯独对实施南京大屠杀一事有别的说法。
他和手下武藤章都曾言明,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谷寿夫、松井石根等人实施的,日本皇室朝香宫鸠彦王也参与其中,并且是主要推动者。
答案很清楚裕仁天皇用皇族的利益与美军做了交换,在战败之前将所有的皇族成员从军队当中剔除,并抹去了他们的存在记录。
用妥协向美军换取了保护日本皇室的承诺,就这样,以朝香宫鸠彦王为代表的一众皇室成员逃脱了战争的审判。
作为战争最大的战犯,裕仁更是逍遥法外。
朝香宫鸠彦王活了94岁,裕仁也活了87岁。
历史的清算并没有结束,二战的审判也没有终止。只要日本一天不认罪,那么,战争就一直在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