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14日深夜,江西宁都县城南门外的梅江沙滩上,1.7万名国民党士兵在夜色中列队。
参谋长赵博生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台上,手中的煤油灯映照着他紧绷的下颌:“弟兄们,蒋介石要我们打内战,可日本人已经占了东北!今天,我们要调转枪口,投奔红军抗日!”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代总指挥李松昆的师部正在负隅顽抗。这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宁都起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正式爆发。
这一夜,宁都城内的气氛格外紧张。起义策划者们的行动一旦失败,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处决。
然而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同仇敌忾,让这些热血男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起义之路。
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的带领下,起义部队迅速控制了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将不愿起义的军官们一网打尽。只有代总指挥李松昆,在混乱中侥幸翻墙逃脱。
随着东方泛起鱼肚白,宁都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1.7万名官兵浩浩荡荡地开往苏区,他们的身后,是被抛弃的国民党军旗。
不过在这场起义中,有两个人的选择却格外引人注目。80旅旅长冯安邦和81旅旅长王恩布,他们拒绝加入红军,拿着300块大洋离开了队伍。
这两位旅长为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离开的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中原大战后的困局
1930年,中原大战以冯玉祥的西北军败北而告终。曾经纵横捭阖的西北军,被蒋介石收编,其中一部成了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由孙连仲担任总指挥。
这26路军里,汇聚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西北汉子,像董振堂、季振同、赵博生这些将领,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新的阵营里打出一片天。
但是蒋介石却把他们当成了“杂牌军”,各种排挤和打压。
被收编后的26路军,奉命开往山东济宁整编。在这里,他们遭遇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蒋介石为了削弱这支部队,强行将其缩编,原有的四个师被整合成两个师,各级军官大幅降职,士兵们的待遇也一落千丈。
发饷的时候,嫡系部队总能足额拿到,可26路军却常常只能领到六成,有时甚至更少。更过分的是,蒋介石还命令他们前往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
江西的山水,对于这些北方来的官兵而言,充满了陌生和恐惧。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让他们浑身不自在,疟疾、赤痢等疾病在军中肆虐,每天都有人倒下。
而在战场上,他们又屡屡受挫。1931年5月,第27师在中村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一个旅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仗,让26路军的士气跌到了谷底,官兵们对蒋介石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九一八事变的催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东北三省陷入敌手。消息传到江西,26路军的官兵们群情激愤,他们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
旅长王恩布把帽子狠狠摔在地上,大声吼道:“我们是军人,守土有责,可现在却在这里打内战,眼睁睁看着东北沦陷,这算什么事儿!”
蒋介石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还严令他们继续进攻红军。
就在26路军官兵们陷入绝望的时候,中共地下党员刘振亚、赵博生等人站了出来。他们在军中秘密串联,传播革命思想。
赵博生经常和士兵们谈心,他说:“弟兄们,蒋介石不抗日,我们不能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红军是真正为老百姓、为国家的队伍,我们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官兵开始倾向革命,一场起义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鸿门宴上的枪声
12月14日傍晚,赵博生以“商讨军情”为名,在指挥部设下了一场鸿门宴,宴请了全军团以上军官。军官们陆续到场,表面上谈笑风生,心里却都揣着各自的心思。
酒过三巡,赵博生突然站起身来,脸色一沉,猛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大声说道:“弟兄们,如今国难当头,蒋介石却还让我们打内战,置东北同胞于不顾!今天,我们要起义,投奔红军,共同抗日!”
这话一出口,整个屋子瞬间炸开了锅。80旅旅长冯安邦脸色煞白,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81旅旅长王恩布更是暴跳如雷,抄起桌上的酒壶就朝赵博生砸过去,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是造反,老子跟你拼了!”
赵博生早有准备,几个卫兵迅速冲上来,将王恩布死死按住,下了他的枪。其他反对起义的军官也纷纷被控制,这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最终以扣押25名反对军官告终。
银元铺路的归途
宁都起义成功后,红军展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对于那些不愿留下参加红军的军官,红军采取了“来去自由”的政策,不但不加以为难,还发给他们300块银元作为路费,让他们平安离开苏区。
冯安邦和王恩布各自领到300块银元。冯安邦望着手中的银元,眉头紧锁,长叹一声:“这钱,怕是沾满了弟兄们的血啊!”
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离开了红军,但以后该何去何从呢?而王恩布则迫不及待地把银元揣进了怀里,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开了,好像身后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在卫兵的护送下,两人离开了苏区。冯安邦没有回老家,而是四处收拢残部,准备投奔老上司孙连仲。
王恩布则直接回到了国民党阵营,继续过着他的旧生活。这300块银元,成了他们人生岔路上的一块路标,从此,他们走上了与红军截然不同的道路。
冯安邦:从“剿共”旅长到抗日英烈
离开苏区后,冯安邦一路辗转,终于找到了孙连仲。此时的孙连仲,正忙着收拢26路军的残部,重新组建部队。
见到冯安邦,孙连仲拍了拍他的肩膀,长叹一声:“化民(冯安邦字化民),回来就好,咱们从头再来!”就这样,冯安邦被任命为新组建的74旅旅长,继续为蒋介石效力,与红军作战。
但是战场上的形势却对冯安邦越来越不利。在接下来的几次交锋中,他率领的部队被红军打得节节败退,损兵折将。
看着昔日的袍泽在战场上倒下,冯安邦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难道真的要一直这样打内战下去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冯安邦听到这个消息后,热血沸腾,他立刻向孙连仲请战:“总指挥,国难当头,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了!我请求率部北上抗日!”孙连仲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
冯安邦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斗。在娘子关战役中,他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战斗中,他腿部中弹,鲜血染红了裤腿,但他却拒绝下火线,咬着牙继续指挥战斗,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打响。冯安邦奉命坚守台儿庄左翼阵地,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亲自组织敢死队,趁夜突袭日军阵地,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日军调集了大量兵力,对冯安邦的阵地发起了疯狂的反扑。阵地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冯安邦在指挥战斗时,不幸被一枚炮弹击中腹部,当场倒在了血泊中。
临终前,冯安邦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呼:“杀敌报国,死得其所!”这位曾经与红军为敌的旅长,最终在抗日战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成为了一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烈。
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追授冯安邦为陆军上将,以表彰他的抗日功绩。2014年9月1日,冯安邦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恩布:从“反水”旅长到阶下囚
与冯安邦不同,王恩布拿着300块银元回到家乡河南项城后,便过上了地主生活。他用这笔钱购置了土地和房产,每天吃喝玩乐,逍遥自在。
在他看来,只要有钱,就能过上好日子,至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与他无关。
王恩布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像王恩布这样的地主阶级,成了被改造的对象。1954年,王恩布因为历史问题被逮捕,关进了监狱。
曾经养尊处优的他,如今要面对冰冷的铁窗和艰苦的劳动改造。他常常对着铁窗发呆,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心中充满了悔恨。
他想起了宁都起义的那个夜晚,如果当时自己能像赵博生、董振堂他们一样,选择加入红军,投身革命,或许现在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了。
1955年,王恩布在劳改农场病逝。临终前,他颤抖着双手,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扔进了马桶,喃喃自语:“这玩意儿,害人啊!”
随着这枚勋章沉入水底,王恩布的一生也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