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20日,皮旅越过津浦铁路,进入苏皖解放区。经过20多天的苦战,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围堵,皮旅从中原突围时的7000人减员至5000余人,但建制依然保持完整,这在参加中原突围的部队中是极为难得的。短暂休整后,皮定钧率部来到了华中军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对皮旅很关心,给皮定钧补充了1600多名新兵。
此时解放战争已经全面开打,各大军区都在扩充部队,皮旅这样的勇猛之师,华中自然想要留下来。8月12日这一天,华中局向中央提议,打算将皮旅和成钧任旅长的新四军第2师第5旅合并,成立一个新师,皮定钧任师长,成钧为副师长,赵启民出任政委,徐子荣为副政委。
由于多种原因,这个提议最后未能落实,皮旅最终被改编成了华中第13旅,归谢祥军的十纵指挥。几个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旅升格为华东独立师,皮定钧离开老部队,调到6纵担任副司令。上任之前,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专门找皮定钧谈话,提醒他注意自己的缺点。
什么缺点呢?皮定均在自己的日记里说,一是军阀残余,二是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较浓厚,三是家长制作风。三条归结成一条,就是老子第一。皮定均自己也说,那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子是皮定均,皮定均在这里。所以才有后来的皮旅嘛。
抗战时期,皮定钧担任过豫西支队的司令员。当时豫西一带日、伪、顽盘踞,皮定钧带领的部队经常受到三方的夹击,处境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作为军事主官的皮定钧必须要有绝对权威,说一不二。不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在作战会议上相互扯皮,而这种扯皮又很容易把部队带入绝境。
这一时期,靠着皮定钧的决断,部队不仅在豫西生存了下来,还开辟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期间,皮定钧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养成了老子第一的工作习惯。中原突围后,皮旅来到华中军区,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
部队刚完成改编,皮定钧就迎来了一场恶战。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在桂系第7军的掩护下突破了山东野战军的防线,直扑淮阴。此时陈毅被桂系第7军缠在了渔沟地区,粟裕正率部围攻海安,淮阴地区只有一个9纵,兵力极为薄弱。
为了守住淮阴,陈毅命令华中野战军第5旅和第13旅星夜北上。皮定钧接到战斗任务后,命令2团打先锋,第一团紧随其后,第三团负责殿后。9月13日,二团团长钟发生率部来到了距离淮阴20里左右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遇到了华中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
谭震林向钟发生交代了作战任务,要求他们在运河东岸构筑防御阵地,准备阻击张灵甫。同时他还对钟发生说9纵正在阻击敌人,预计能挡住整编第74师5天左右。不料第二天9纵就败了下来,并过了运河。13旅二团的滩头阵地也被整编74师的先头部队攻占。
14日下午,皮定钧带领1团赶到前线。谭震林亲自向他交代任务,要求13旅务必挡住敌人,为保卫淮阴争取时间。当时第2团的滩头阵地已经丢失,皮定钧决定夜间发起反击。中原突围的时候,他和不少国军部队交过手,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都害怕夜战。
在没有对整编第74师进行详细了解的情况下,皮定钧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也不善夜战。当天夜间,皮定钧率部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不料整编第74师的夜战能力很强,13旅连续9次出击都未能夺回之前丢失的滩头阵地,还伤亡了600余人。
皮定钧对此十分心痛,在战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日记中写道:“冒险的军事行动,事先不研究各种情况,战前不很好布置,只按照个人意见去做。”两淮保卫战结束后,13旅又参加了盐城保卫战。
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皮定钧在给团长们开会时称:“一定要守住!要拼出命来干!我们就是报销了,也没有关系!”盐城保卫战中,13旅打得极为顽强,又伤亡了500余人。皮定钧这样拼,为的就是让13旅在战斗中成长为华野的主力。
但这种硬拼也让13旅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两仗就损失了1100余人,其中不少都是老八路。不久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13旅未能进入主力纵队,升级成了独立师,皮定钧调任6纵副司令。
上任前,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亲自找皮定钧谈话,要求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改正自己的缺点,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要总是老子第一。对于谭副政委的批评,皮定钧虚心接受。来到6纵后,他和王必成一起指挥部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屡立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钧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出任福州军区副司令。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皮定钧拟授少将军衔。毛主席得知后亲批:皮有功,少晋中!最终皮定钧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之后他担任过兰州军区和福州军区的司令员。1976年7月,由于飞机失事,皮定钧不幸遇难,年仅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