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在苏中战役中,尽管国民党在兵力和武器上占据优势,但粟裕指挥有方,展现出了对战场局势的精准预判,为我军打胜仗、打硬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当时,国民党军队兵分多路,北线的国军向阳集、泗县等地集结,意图进攻两淮。而在此之前,陈毅指挥的山野对泗县发起进攻,却遭遇挫折。尽管我方兵力看似充沛,敌军在泗县仅两个团的兵力,然而排兵布阵的偏差导致战斗艰难,最终未能攻克。
这场失利让山野士气受挫,也使我军在战局中陷入被动。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甚至原本打算派徐向前接替陈毅指挥山野。而大度的陈毅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但因徐向前身体不佳未能赴任。
随后,战局愈发严峻,张灵甫率部进攻淮阴,山野指挥判断失误,两淮被敌攻克。陈毅自责不已,主动承担过错。9 月 20 日,粟裕、邓子恢、谭震林等向中央建议两支野战军协同作战,陈毅也于 21 日发电报表示同意合并。中央回复同意,陈毅任司令兼政委,谭震林任副政委,粟裕任副司令。
1946 年 11 月至 12 月,蒋介石制定结束苏北之战的计划,调集 12 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华野发起进攻,企图切断华中与山东的联系,逼华野退至陇海地区。
华中与山野面临国民党的半包围,兵力对比悬殊。为扭转困境,粟裕与陈毅商议后制定了保沭阳、歼十一师的作战计划。华野合作后的首战,也就是宿北战役打得漂亮。
在宿北战役结束后,粟裕计划鲁南战斗,然而陈士榘对此有不同意见。陈毅同意粟裕的计划,陈士榘坚持己见,选择越级向毛主席汇报。而毛主席对陈士榘较为信任。
其实,在战争中将领们因战略战术产生分歧是常见的。比如在某次战役中,两位将领对进攻方向有不同看法。一位将领主张从正面强攻,认为可以凭借兵力优势迅速突破敌军防线。而另一位将领则认为敌军正面防守严密,强攻会造成较大伤亡,建议从侧翼迂回包抄。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最终,经过上级的综合考量和分析,采纳了侧翼迂回包抄的策略,最终战役取得了胜利。而提出正面强攻的将领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而心生不满,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取得胜利。
在鲁南战役中,陈士榘的建议最终被采纳,战役取得成功,而他也不计较功劳归属,一心只为胜利。至于毛主席对陈士榘越级急电的回复,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综合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明智决策,为战役的胜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