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12月12日,中野在华野的配合下,已经将黄维兵团最后的残余压缩在双堆集的一个狭小地区内,这个狭小地区,东西长不过3里,而南北宽不过5里。
为了促使黄维投降,刘伯承、陈毅在这一天联名发出了《促黄维立即投降书》,指出黄维面前的选择只有放下武器,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设在邯郸的人民广播电台把这个文告不厌其烦地从12日一直播到15日,但黄维仍然拒绝了这一提议。
就在这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奉命率华野三纵、十一纵和鲁中南纵及部分炮兵,赶到硝烟弥漫的双堆集,参与对黄维兵团的最后围歼。
带队来到这里的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心中始终记得司令员陈毅叮嘱他的话:
“打完了黄维兵团之后,华野不要战利品,所有战利品都留给中原野战军,特别是火炮”。
陈毅为什么要对陈士榘下达这个命令呢?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于11月22日胜利结束,黄百韬兵团被歼灭,解放军迅速调整目标,准备迎接下一场硬仗。最初,中央曾考虑先打击邱清泉兵团,随后夺取徐州。但在11月19日上午,中央致电华东野战军首长,指示他们准备打击黄维兵团。中央明确指出,华野部队应在歼灭黄维兵团后再对付邱清泉和李弥兵团。
中央军委的这一决策并非随意作出,而是经过对战场形势的全面分析。
几乎同一时间,11月19日晚,总前委也致电中央,提出了具体建议。他们建议华野主力一部分协同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另一部分部署在徐州以南地区,负责钳制徐州方向的敌军,确保攻击黄维兵团时侧翼安全。中央收到建议后表示同意,于是第二阶段作战方案正式确定:
首要目标锁定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隶属蒋介石嫡系,下辖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十八军、第八十五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总兵力达12万余人。其中,第十八军尤为突出。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整编第十一师,被蒋介石视为“五大主力”之一,兵员充足,装备先进,战斗经验丰富。
面对这样一支力量,我军将其视为一根“硬骨头”,决心集中力量将其击破。
11月23日,战役第二阶段正式展开。
黄维兵团奉命向宿县发起进攻,试图突破解放军的防线。上午,黄维指挥部队向宿县推进,解放军则与之展开激烈交战。战斗中,我军并未全力死守,而是经过一番抵抗后向北撤退。这一举动并非败退,而是有意诱敌深入。
黄维察觉到我军的动向,却未完全识破其意图,继续指挥部队追击。
战至11月24日上午,黄维发现情况不对。他的部队深入我军防线后,侧翼和后方逐渐暴露,补给线也变得脆弱。黄维急忙下令部队撤退,试图脱离险境。但解放军早已等待这一刻。11月24日,我军趁黄维兵团回撤之际全线出击,迅速切断其退路。
到11月25日清晨,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一带,12万余人陷入重围。
双堆集地势平坦,周围村庄稀疏,黄维兵团被围后难以依托地形固守。我军原计划用几天时间歼灭这支部队,但黄维兵团展现出顽强的抵抗能力。他们依托临时工事,利用火炮和坦克组织防御,使我军初期的进攻进展缓慢。
面对这一情况,我军指挥层决定调整部署,准备投入更多力量。
黄维兵团被困双堆集后,蒋介石迅速做出反应。他命令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从徐州方向南下,同时命令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从南向北推进,实施南北对进,试图夹击中原野战军,解救黄维兵团。
而面对这一局面,华东野战军的部队迅速分成三部分,应对多线作战的挑战。
第一部分由第七纵队、第十纵队、第十一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组成。
这些部队与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直接参与围歼黄维兵团。
第二部分由第二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三纵队组成,部署在南线,负责阻击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的北上行动。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第十二纵队、两广纵队、渤海纵队以及鲁中南纵队,部署在北线,负责阻击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南援,同时准备应对徐州敌军的突围。
11月26日拂晓,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沿徐蚌铁路线向宿县方向进攻。上午,第四纵队的一个师在褚兰地区与敌军遭遇。二十八团第二营首先与敌军交火。敌军步兵在八辆坦克的支援下向二营阵地猛冲。二营指战员依托村庄外的土墙进行防御。
他们等待敌军靠近后,集中火力开火,手榴弹在敌群中连续爆炸。敌军未料到如此强烈的抵抗,丢下数十具尸体后被迫撤退。
下午,敌军调整部署,发动第二次进攻。他们加强炮火轰击,试图压制二营阵地。二营战士隐蔽在外壕中,待敌军炮火向前延伸后迅速起身还击。反坦克组的战士跳出工事,将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投向敌军坦克。一辆坦克被炸毁,其余敌军在二营的顽强抗击下再次退却。
与此同时,北线其他部队也多次击退敌军进攻,牢牢守住阵地。南线第二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三纵队同样成功阻击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保障了双堆集主战场的安全。
11月28日,蒋介石眼见黄维兵团处境危急,决定放弃徐州,将部队撤至蚌埠附近重组。他命令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南下至阜阳地区,攻击中原野战军的侧翼。
同时,他命令“剿总”司令刘峙乘飞机前往蚌埠,组织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北进,与杜聿明会合,共同解救黄维兵团。此外,蒋介石命令宋希濂兵团从浦口北上赶往蚌埠参战,并派自己的儿子蒋纬国前往蚌埠,协助刘峙指挥作战。
11月30日上午,杜聿明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率领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以及徐州地方党政机关共30余万人撤离徐州,向西南方向转移。撤退队伍庞大而混乱,车辆、辎重挤满道路。解放军迅速调整部署,原先负责阻击的第四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等部队立即转为追击。他们全力追赶杜聿明集团,试图将其围歼,不让敌军逃脱。
此时,解放军面临三线作战的巨大压力。
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北线追击杜聿明集团、南线阻击李延年与刘汝明兵团,每一线的任务都至关重要。敌军若有一线突围或会合,战局将变得复杂。
更严峻的是,我军所有可用兵力已全部投入,包括附近的地方武装,统帅部手中再无机动部队。指挥层只能依靠精准的情报和灵活的兵力调度,确保有限的力量发挥最大效能。
面对多线作战的困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果断调整策略。
12月10日早晨,粟裕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报中央,建议从华野部队中抽调更多纵队加入双堆集战斗,集中力量先解决黄维兵团。
他提出,歼灭黄维兵团后,中野负责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宋希濂兵团,华野则全力对付杜聿明集团。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和总前委的批准。
随后,华野增调第三纵队、11纵队,鲁中南纵队以及部分炮兵加入双堆集作战,这支部队,由参谋长陈士榘带领,到了这个时候,我军攻打黄维兵团的总兵力达到20万人,而黄维兵团仅剩12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12月13日,总前委决定调整部署,将陈士榘换下王近山,指派华野三纵、十一纵投入南集团,由陈士榘指挥,担任最后总攻的主要任务。东西两个集团配合,直攻双堆集中心阵地,力图全歼黄维兵团。
随着信号弹划破傍晚的天空,炮声震天撼地。经过两天的激战,三个集团将黄维兵团层层围剿,敌人的指挥机关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12月15日下午5时,各集团的攻击部队适时发起最后攻击。南集团在陈士榘的指挥下,锐不可当,连克敌阵,迅速突入敌人的双堆集中心工事。东、西两集团穿过严密的火网和呛人的烟雾,越过敌人设下的堑壕、地堡群组成的阵地,以及用汽车筑成的防线,向南集团汇合。
三股力量很快汇合并摧毁了黄维兵团的指挥中心。无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敌人从冒着烟的地堡里爬出来,从深深的地洞里钻出来,纷纷举手投降。
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我军缴获500多辆机动车辆和其他机器所需的燃料,更重要的是,还有100多门山野炮、1,000多门小口径炮、300余挺重机枪、2,000余挺机枪、2,000多支冲锋枪、几万支步枪。
这些战利品,华东野战军全部都不拿,都给了中原野战军,陈士榘执行了陈毅的命令。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中原野战军南下的过程中,他们丢掉了大量的辎重武器,如果这一次不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大量的火炮,也不需要华东野战军派出增援部队,中原野战军在整个中原的战略配合,让整个解放战争加快了胜利的进度,所以把这些战利品给他们,是最合适不过的。
除此之外,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环境异常复杂。
解放军同时在三条战线上作战,每一线都不能有丝毫闪失。
刘伯承曾生动形容这一阶段的任务:我军既要吃掉黄维兵团,又要夹住杜聿明集团,还要看住李延年与刘汝明兵团。三个方向都必须取胜,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局被动。
所以,中原野战军的付出也非常地大,也是在双堆集战役结束之后,中原野战军获得了巨大的补充,实力获得了恢复之后,紧接着参与了随后的渡江战役,并且为之后的西南剿匪战斗,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