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名 家 论 坛
金熙长/从《郙阁颂》汉隶化出高古草书,独辟草书新径
编者按:
传统与创新的诗意对话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探索中,金熙长先生的“以隶化草”创作实践,无疑为书坛注入了一股清新而深邃的活力。他的“高山崔?嘉木连理,秋月晧荡恵风翕扬”系列作品,不仅是一次书体演变的视觉呈现,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笔墨对话——隶书的庄重古朴与草书的飞扬灵动,在他的笔下和谐共生,展现出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
金熙长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未囿于传统草书学习的既定路径(如“二王”体系),而是另辟蹊径,从隶书的根基出发,逐步向草书过渡。这一过程,既是技术的精进,更是意境的升华。他的作品中,隶书的“蚕头燕尾”化为草书的“笔断意连”,汉碑的方劲朴拙融为草法的自由奔放,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厚重又空灵、既古雅又现代的独特风格。
本文从字体演变、笔法技巧、章法布局、意境表达四个维度,深入解析了这组作品的精妙之处。读者不仅能从中领略金熙长对传统笔法的精湛驾驭,更能感受到他在书法创新上的大胆尝试——他将金石气韵与山林隐逸之气相结合,让静态的笔墨跃动出生命的节奏,使观者在品读时仿佛置身于高山嘉木、秋月惠风的诗意境界。
原文标题:
金熙长“隶化草”作品:古韵新声的书法华章
撰文/陈善恒
在书法艺术的多元世界里,金熙长以隶化草创作的“高山崔㠕嘉木连理,秋月晧荡恵风翕扬”系列作品,宛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从字体风格演变的角度看,这组作品犹如一部生动的书法风格演变史。首幅《郙阁颂》集联作品,尽显隶书古朴庄重之态,笔画规整,《郙阁颂》的特征鲜明,字里行间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回汉代,感受那个时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随着创作的推进,草隶风格初现,隶书的规整与楷书的灵动开始相互渗透。线条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态,微微的灵动笔触,为作品增添了几分活泼气息。如上联“高”字下面部分开始舒展,“山”字的三竖已经出现高低不齐的变化,下联“秋月”二字开始松灵没有拘束…
接着创作第三幅作品,到了“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结构高低错落”的阶段,野逸之气扑面而来,厚拙的底蕴中融入了自由奔放的气质,传统与创新在此碰撞出火花。如上联“高崔连”等字,下联“月风”等字,线条率性而为,又不失大汉之韵,细察之,有大漠风情也有江南风流。
而最后的第四幅草书作品,(见下图)达到了艺术的新境界,金石之气转化为禅意与真阳,隐士气质和山林韵味弥漫其中,笔断气连的精妙处理,书风清亮幽远,好像已经写到了没有刚柔之容及驰骋之象,静观其笔触如一缕清风,下笔虽无为无意,却天成营造出如空山中落雪、月光下江水般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笔法技巧是金熙长这组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对笔的掌控堪称精妙,轻重缓急运用自如。书写“高山”“嘉木”时,重笔落下,线条厚实有力,仿佛能感受到高山的巍峨和嘉木的坚实,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而描绘“秋月”“恵风”时,轻盈的笔触使线条如丝般飘逸,恰似月光的柔和与微风的轻抚。提按技巧在作品中运用得恰到好处,赋予笔画丰富的粗细变化,增强了节奏感。就像草书上联“崔㠕”二字,老辣的用笔,苍劲枯涩的线条犹如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柴,尽显古朴韵味;下联“翕扬”的“翕”字,层层叠叠的笔画,如同山峰的层峦叠嶂,展现出伟岸的气势。
布局章法方面,作品从隶化行再化草的过程,恰似一曲优美的乐章。前几幅如舒缓的前奏,隶书的沉稳奠定了基调;随着字体逐渐变化,节奏加快,如同进入激昂的快板,线条的流动和字体的变化愈发丰富;而草书阶段则达到了激情的高潮,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笔画的穿插避让,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整体布局疏密得当,既展现出草书的自由奔放,又不失和谐统一的美感。
从意境表达来说,这两句诗原本描绘的美好自然景象,在金熙长的书法创作中得到了升华。“高山崔㠕嘉木连理”所蕴含的和谐美好、生命力旺盛的意象,以及“秋月晧荡恵风翕扬”营造的宁静惬意氛围,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和墨色变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者眼前。观赏作品时,人们仿佛能看到高山耸立、嘉木葱茏,感受到秋月的清辉和惠风的轻柔,心灵也随之沉浸在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本期编辑:梁善剑/包玉慈
作品提供:段心照
本期策划: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