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中,刘邦是出身最低微者之一,他从一个穷乡僻壤的无业游民,用了不到十年就成为君临天下的帝王,这离不开他知人善任、百折不挠和气度非凡。坦白来讲,刘邦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待人接物还有些粗鲁,但他驾驭群臣的本领极强,人格魅力也非常高。


刘邦并吞天下的野心和气度,在他的《大风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作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创作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这年刘邦征讨淮南王英布,凯旋归朝时路过故乡沛县,击筑而作此诗,并令沛县儿童学唱。此诗因此口口相传下来。


到了汉惠帝时,《大风歌》被作为沛宫在四季祭祀高祖的歌曲,还被摹刻上石,由于2000年过去了,两汉时期几乎所有的《大风歌碑》均已不存,仅存下来一件,就藏于刘邦老家徐州沛县,现存于沛县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件“一级文物”。


此碑镌刻于东汉时期,以篆书写成,相传为蔡邕所作,碑身残损,高约1.7米,宽约1.23米,现存上半部。据地方史志记载,《大风歌碑》因历岁日久,水患兵燹,碑字迹漫漶斑驳,下部缺失。清代冯云鹏《金石索》记载:“字大径尺,魄力甚大……而古劲之气逼人,六朝唐宋无其人。”

此作笔法丰富,气魄宏大,论高古苍劲,魏晋以后书家无人写得出来。《大风歌碑》现存20字,共4行,第一行写“汉高祖皇帝”,第二行写“大风起兮云”,第三行为“加海内兮归”,第四行为“得猛士兮守”。


从书法笔法看,此碑笔画凝练如铸,行笔时则以中锋为主,笔势婉转流畅,似行云流水,暗合东汉篆书“婉而通”的审美特点。结体方正宽博,突破秦篆上紧下松的传统,如“帝”字中宫收紧,上下均匀。

章法布局疏密有致,字距宽窄随笔画繁简调整,《大风歌碑》与《袁安碑》《袁敞碑》共同构成东汉篆书体系,相较于《袁安碑》的瘦劲典雅,《大风歌碑》更显雄浑大气,其笔画中段略加粗,形成“绵里裹铁”的质感。


如今《大风歌碑》虽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但其篆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邓石如篆书的雄浑笔意、吴大澂金文的方正结体,均可追溯至此碑,成为研究汉代书法演变的珍贵实证。正如启功所言:“汉篆之美,美在拙朴,美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天然意趣”,《大风歌碑》正是这种美学理念的完美诠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