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亚光
天朗气清,柳绿花红。
趁闲偕友同游夏镇运河湾,我们从夏镇最南端泇河头北岸的泰山奶奶庙开始漫步,经闸口桥向夏镇北头的运河湾缓缓而行。踏上平整洁净的顺河小路,边走边看老运河两边的风景。
“自古一条运粮河,一直从俺门前过。”河西面的民房鳞次栉比,各家户外对着的河坡上,垂柳袅依,翠鸟啁啾。河东岸的特色店铺精致古朴,各种石雕木刻、铁舟铜像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心波荡漾。徜徉在千年运河畔,似是穿越历史隧道,一串串美好的记忆,隐约眼前。儿时曾经的冷暖时光,模糊而又清晰,一幕幕、一帧帧地在脑海里游闪、回放。
夏镇,作为大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富有“一河绕三城,三城有八景”的盛名。历史上滕县辖夏镇戚城,沛县辖夏镇部城,夏镇寨由两县分治。《沛县志》记:“夏镇二城跨运河,南城属沛,北城属滕。夏镇圩于二城之间,圩内滕沛界犬牙交相错。”夏镇处于苏鲁交界处,历史上曾是江南的分界线,宋思仁是清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其《过夏镇》诗曰:“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同为清代诗人的沈德潜也是江苏苏州人,也曾有七律诗记事“舟泊一湾分两省,楼高百尺记三层”的记载,这里的“楼高百尺记三层”指的是康阜楼,它就是“南北疆”分界的标志性建筑物。
水碧草青,清微淡远。
老运河作为漕运新渠的一部分,不仅是夏镇的一道风景线,还是历代皇帝官员北上南下的漕运要道。据资料记载,明隆庆元年(1576年)漕运新渠通航,夏镇商业随之兴起。万历十七年(1589年),夏镇土城筑就,城内商号陆续设立,此时衙署所设官商店铺居多,漕船来夏镇经商者剧增。康乾期间,夏镇闸口至水月庵间的平正街、一六街,运河东岸的顺河街、三八街、文昌街、盐当街,都是由此确立而逐渐发展起来。到清末,来夏镇经商者,已形成山西、河南、浙江、安徽、章丘五大帮,经营着粮行、布店、药店、烟店、茶叶店、客房、银匠铺等达二百余家,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邹、滕、峄、丰、沛、铜山等县来此趸货和销售土特产品的,络绎不绝。夏镇成为周围数百里内的商货集散地。夏镇曾建有72座庙宇,“站一桥(仙人桥),望八庙”,这句话体现出庙宇之多及夏镇当年盛况。
沿着弯弯的堤岸小路前行,往事与现实参差交错,或凝厚,或留白,花花绿绿的男女老少来回穿梭,带动柔和的春风,亲眸拂面,不经意间,就来到了运河小镇。一排排、一座座绿树掩映下的老房子,在设计师的精心打磨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漫步运河小镇历史文化街区,穿廊过巷,看老食品厂,穿箭道会堂,走走停停,既能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又可体验现代生活的情调万千。小镇虽然不大,却如迷宫,时不时就走迷了路线,再辗转折回,倒也兴致盎然。寻味面馆,逛椿桐苑,进烧烤城,去乐享购物,还可趁空打卡游船。
过了东风桥,就来到运河湾——大运河水来到夏镇这个地方,拐了一个绝美的弯。运河湾游船航线开通运河特色水路之旅,带你穿越千年古运河的历史长廊,领略至美运河湾的独特风情。非遗文创馆、时光小卖部、童年零食店、鲤鱼咸鸭蛋、走过咖啡屋……一条古运河,一座小城,寻找属于自己和运河小镇的故事。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恍惚到了灰瓦白墙的江南水乡。来运河湾游玩,如果不去微山湖大运河博物馆,就等于没来过夏镇。建在大运河上的博物馆,藏品丰富,从记载运河发展的石碑、诗词,到不同时期的地图、珍贵文物,再到创新的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呈现大运河微山段的历史与文化,其中260秒的动画重现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沿岸盛景,有声有色,令人仿佛穿越时空。以文物为载体,微山县博物馆将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给公众,以文物为载体,奉献着大运河、微山湖文化的饕餮盛宴。
同行友人说,运河湾历史文化街区再现了昔年“望四湖春色,览一河渔火”的美丽画卷;在运河小镇近距离欣赏运河美景,品尝运河特色美食;到泰山庙,欣赏非遗高跷、竹马、骨牌灯,感受传统运河民俗文化。来这里游玩,欣赏街区夜景,品尝街区里边的美食,自然是不可错过的。
居住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夏镇人,见证了老运河两岸的历史风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而今,时尚与古老结合,旧时光在这里驻足,新的运河文化在这里生发,河畔古镇老街焕然一新,成为全新的不可多得的打卡游览点。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任职于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