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富贵坚固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有名的,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不管是他的书画印章,还是诗歌文集,皆透出一股苍劲郁勃之气。其以金石入画,纵横驰骋,大气磅礴。
吴昌硕 牡丹水仙
吴昌硕的书法绘画极力主张气势,他常说:“作画时须凭一股气。”为诺上人画荷赋句:“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在他的画语和题跋中经常提到关于"气"的内容,如"梦痕诗人养浩气,道我笔气齐幽燕",等等。
吴昌硕 风竹
吴昌硕 风竹
吴昌硕画竹是久负盛名的。在他的笔下,画谱中竹叶的“个字”“介字”等程式化表现手法难得一见,他画竹枝干以纵向取势,竹叶则横向取势,满纸生风,凛凛 袭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他自谓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诸如“离奇作画偏爱我,谓是篆籀非丹青”、“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之类夫子自道时有所见。
吴昌硕 金错刀
《宣和画谱·李煜》记载:“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吴昌硕画竹曾题“金错刀”,笔下墨浓如漆,劲笔横扫,重叠飞白,无所顾忌,正如他论画所讲的“作画时须凭一股气”、“苦铁画气不画形”。
《梅石图》 吴昌硕 作于1926年
他将画梅称为“扫梅”,与米芾的“刷字”可谓异曲同工。吴昌硕的笔墨功夫曾得到任伯年的称许,但吴昌硕没有以笔墨自矜其能固步自封。既有书法、篆刻及诗文等多方面的修养,又踏踏实实地学习绘画,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而不是一般满足于逸笔草草的票友,这是吴昌硕的高明处,也是学吴昌硕的不易处。
苔石花卉图 吴昌硕 立轴 纸本设色 作于1916年
70岁以后是吴昌硕绘画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吴昌硕的绘画真正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晚年的吴昌硕,创作了以“重、拙、大”的金石笔法入画的大量花卉作品,把金冬心、吴让之、赵之谦以来融金石书法于绘画的潮流推向新的阶段,成为“金石大写意”画的最高成就者。
吴昌硕 兰香四时
吴昌硕晚年除了因卧病,万不得已偶尔搁笔以外,每天写字作画,从不间断。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画了一幅兰花,照样气势宏阔,毫无衰颓之气。冯君木曾在这幅画上作了这样的题记:“缶庐(吴昌硕)先生以丁卯十一月六日卒。是帧其三日前所画,翌日即中风不能语,盖最后绝笔也。苍劲郁律,意气横溢,将非庄周所谓神全者耶?”
吴昌硕 依样
吴昌硕石鼓文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而几千年来,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并不仅仅靠天分,而是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刻苦努力!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的吴昌硕,30多岁才开始临摹学习石鼓文,从零基础到NO.1,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是如何登峰造极的呢?
吴昌硕早年的篆书并没有受《石鼓文》的影响,此时他尚处于博采众长的学习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形成。作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春正月的七言篆书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隃麋光重字临王》,我们可看出其笔法还比较稚嫩。
光绪十年(1884)是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于炼成一代大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1886年(43岁)
吴昌硕得好友潘瘦羊赠送《石鼓文》拓片,花十二分力气,整日挥毫临习。
1890年(47岁)
日日临摹,仍觉得自己无一笔是处。
1892年(49岁)
虽然刻苦努力,无奈还是摆脱不了早期影响。笔画细瘦,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1894年(51岁)
杨沂孙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怎么摆脱他是吴昌硕的一大难题。
1903年(60岁)
临阮翻天一阁本石鼓书,仍然觉得不够满意,吴昌硕在考虑如何兼顾虚实。
1908年(65岁)
临石鼓如临大敌,兵戈相接,如闻其声?握管时不敢放松一步,一放则气象逋矣!
1911年(68岁)
尽管与初期相比技术熟练,但吴昌硕对自己还是不满意,说自己笔力疲,未能虚实兼到,愧疚不已。
1915年(72岁)
已是古稀之年的吴昌硕,两年前被选为西泠印社社长,翌年写成大名鼎鼎的篆书《西泠印社记》。对于临摹石鼓,吴昌硕有了更多的感悟,宜重严而不滞,宜虚宕而不弱。
1916年(73岁)
这幅四条屏写得跌宕起伏,放达不羁。
1917年(74岁)
与友人饮酒谈笑,提起笔,信手拈来,件件都是精品。
1918年(75岁)
不再拘泥于原版石鼓,已自成吴昌硕之面貌。
1919年(76岁)
个人风格越来越鲜明,再无可与之争锋的敌手。
1920年(77岁)
虚实相生,朴茂雄强,渐入妙境。
1921年(78岁)
求字的人越来越多,本非心中所愿,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写。
1925年(82岁)
得石鼓残拓,再临一过。
1926年(83岁)
老来书写仍不懈怠,送给沙孟海的字不错。
1927年(84岁)
再临石鼓,功夫已臻化境,登峰造极,“石鼓篆书第一人”,再无人出其右。
不管吴昌硕早年如何学习杨沂孙,晚年如何醉心于《散氏盘铭文》,《石鼓文》却自始至终都是他反复临摹、学习、体会的范本。《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吴昌硕也让《石鼓文》得到传扬,可谓彼此相互成就!
吴昌硕高清绘画欣赏
吴昌硕 茅檐风色
立轴 设色纸本
143×34.5 cm
此《茅檐风色》缶翁以熔篆草于一炉的老辣笔法入画,藤蔓错杂纠缠如龙蛇疾走,完全是在书写的状态中完成,配合着墨与色的枯湿浓淡,一气呵成。
吴昌硕 篱菊图
立轴 设色纸本
247×61 cm
此幅《篱菊图》,用笔老辣,设色俏丽鲜艳,两相互补,相得益彰,可谓神品。
吴昌硕 真龙
庚申(1920年)作
173×42.5 cm
这幅《真龙》将严谨感与率意性结合起来,融合各种画法,既得徐渭笔意,又不失个人风格,乃为吴昌硕晚年佳作。
吴昌硕 珊瑚枝
立轴 设色纸本
甲子年(1924年)作
151×40.5 cm
此幅《珊瑚枝》画于1924年,此时吴昌硕已81岁高龄。吴昌硕将梅花比喻成“珊瑚枝”来形容他一生,乃是来源于宋代诗人萧德藻《古梅》一诗:“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其一生从默默无名到蜚声内外,恰是“断魂只有晓寒知”。
吴昌硕《荷塘清趣》
设色纸本 立轴 1915年作
135.5×66cm
题识: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缚湖楼水绕墙。荷叶今朝摊纸画,纵难生藕定生凉。乱涂乱抹绝似黄华道人笔意,时在乙卯冬,吴昌硕。
吴昌硕 春风满庭图
设色纸本 1910年作
137×63 cm.
这《春风满庭图》创作于1910年,整幅画面笔酣墨饱,天趣横生,花开灿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再以茂密的树叶作衬托,愈发生气勃勃。石头的勾勒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俱足金石味。
吴昌硕《苍柯翠竹》
水墨纸本 立轴 1920年作
134.5×33cm
此作是吴昌硕八十岁所作,画面构图别致,一株苍劲的古柏拔地而起,略呈弓形蜿蜒垂地,老枝或依干欢畅,或含羞沉吟。
整幅画面,开张挺拔,枝干盘虬,柏叶点点,独特的湿笔干皴中彰显气足墨酣,纵横郁勃中透出浓重的篆意,体现出画家卓荦不凡的心胸。
吴昌硕《彩霞笼住海珊瑚》
设色纸本 立轴 1922年作
136×34.5cm
此幅《彩霞笼住海珊瑚》作于1921年秋,以雁来红、顽石入画,描绘了秋天秋意斓斑之趣,为缶翁晚年精品。
吴昌硕 桃寿千年
设色纸本 立轴 1916年作
146.5×78.5cm
题识:千年桃实大于斗,顷刻成之吾好手。仙人馋涎挂满口,东王父与西王母。丙辰元宵,客海上去驻随缘室,吴昌硕。
吴昌硕《杏花春雨江南》
设色纸本 立轴 1914年作
76×52cm
本幅《杏花春雨江南》为吴昌硕赠送叶振家之作,通篇以篆籀笔法入画,色彩清新明快,艳而不俗,整个画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如同一首有韵律的交响乐,实为缶翁得意之作。
吴昌硕 富贵眉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32×38.5 cm
题识:富贵眉寿图。李复堂时时写之,作岁朝清供亦可特放其意。吴俊卿。
吴昌硕《傲霜》
设色纸本 立轴 1915年作
113×46cm
题识:雨后东篱野色寒,骚人常把菊英餐。朱门酒肉熏天臭,燕赏黄花当牡丹。乙卯岁十一月呵冻写,安吉吴昌硕。
吴昌硕 天竺顽石
设色纸本 1916年
126x40.6cm
天竹,似竹却非竹,其果实红如丹砂,其叶入秋冬便变红色。天竹耐霜雪,经久不落,与“岁寒三友”一样,被视为植物中的“君子”,深受文人墨客青睐。
吴昌硕画天竹,往往诗画一体,更有文人味。将老石与天竹的搭配喻为“昆仑奴子侍红绡”。
吴昌硕 菊石图
设色纸本 立轴
丁巳(1917年)作
136×33cm
题识:荒厓寂莫无俗情,老菊独得秋之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霞餐落英。丁巳春,吴昌硕。
吴昌硕 芍药
设色纸本 立轴
己未(1919年)作
131.5×33cm
题识:昨见朱椒堂,画将离花,兴到髣髴为之。己未春,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