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文人相轻”,书法圈里有这么一件趣事,说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康生和郭沫若的字非常受欢迎,二人齐名,但康生非常瞧不上郭的字,直言:“吾用脚夹木棍写亦能胜之!”他确实有自傲的资本,康生五体皆能,尤其是在草书领域成就极高,章草更是无人能及。


有人问过他师出何人,学得是张芝、索靖还是皇象?康回答道“无名之人,无可奉告”,这不是他“小气”,不愿透露学的哪位前辈,而是他的草法的的确确来自于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世外高人”,那就是“敦煌抄经生”。


康生家里藏着一件“稀世奇珍”,名为“章草三宝”,魏晋至唐代草书的核心技法,全在此帖中了。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数万卷手写经文随之大白天下。它们书法价值、历史价值极高,尤其是那些官方抄经生所写的,更是不输顶级名家。


启功就称赞:“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所不及者官耳。”而这些“敦煌遗书”中,笔法最丰富、字数最多、书写得最精到的,正好是康生所学的“敦煌三宝”。


此作也被称为“章草三宝”,实际包含三部作品,总长度超过20米、字数合计达到4万字,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日常常用字,堪为古代草书的“百科全书”,即《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和《妙法莲华》。


《略抄》全卷517行、12478字,《后疏》总计550行、13364字,《妙法莲华经》残卷现存10000余字,它们以章草写就,还融入了行草笔意,用笔细腻精到,细节处纤毫毕现,而且由于是草稿,书写状态也极为自然。


我们在学习草书时,应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章草启蒙,不仅便于上手,还能锻炼出用笔的灵巧和使转以及笔画间的牵丝连带。“敦煌三宝”1908年时被法国人伯希和买走,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估值达到了上百亿,其珂罗版则被康生收藏。


此作以露锋起笔,裹锋而行,笔画圆劲饱满,骨肉匀称,提按变化明显,起笔轻盈,行笔稳实,收笔从容,转折处以圆代方,颇有韧性和张力。结字珠圆玉润,不过细节处如勾挑仍不失锋锐。以横取势,中宫紧实,左右结构有高低对比,上下结构有轻重变化。


章法上下密,左右疏,疏密得宜,墨色浓淡枯润变化丰富,层次感强,全卷字字有法度,笔笔见功力,气韵则庄严脱俗。如果我们能把这三部作品作为“日课”耐心临摹,古代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


而今,我们将“章草三宝”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