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推水舞鱼逐浪》182×96cm 纸本水墨

古人常用“书为心画”来说明作品与作者情感、品性、思维和性格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人们也常说“什么人画什么画”。刘德龙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文气、儒雅、安静,他的书画作品也有类似感觉,不事张扬,笔墨里透着温润,我想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可能与其长期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兼修的经历有关。对绘画有着更多的冷静,在创作题材选择上也体现出了他的独特思考:以水为中心的表达。


《水韵澄华》220×200cm 中国画

“水”是刘德龙真正进入绘画创作的起点,2008年他开始创作以“饮料瓶”为元素的系列水墨作品。这些各式各样、各种形态的装水容器——饮料瓶,分布在一个个方格当中,宛若都市繁华世界中的各色人等,高矮胖瘦,光鲜挺立,扭曲残破……或线条勾勒,粗笔大写,大笔泼洒,较好地将传统写意画的技能技巧转化为现代物品的表达。一次性的饮料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有环保方面的隐忧,某种程度上说饮料瓶是当下快餐化消费的一个时代符号。将饮料瓶作为符号进行艺术表达,体现了刘德龙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安迪·沃霍尔如实描绘“金宝汤罐头”不同,他没有走向波普,而是以水墨写意方式的呈现,令观者有拟人化的联想和共鸣,更具绘画性和人文关怀。


《水韵墨幻系列之五》140×70cm 纸本水墨

之后刘德龙又将眼光转移到对水影的表达。水是江南的魂魄,历代画家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多将水面上的物像作为描绘主体,即便有画水中倒影的也是作为辅助处理,专画倒影倒是极为罕见。德龙以倒影为主体的画面表现,体现了他对形式意味的敏感,也是他这些年一直努力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转折,我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和摸索。正如封塔纳的刀痕绘画,在那一刀划下之前他做了很多尝试,先是用锥子在画面上扎孔,然后用色彩修饰、描摹,老是走不出传统绘画训练带来的固有观念,最后果断地在画布上划下石破天惊的一刀,已经过去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可见艺术探索是个演化、探索的过程。突破更多的是拆除思维固有疆界,需要际遇更需要勇气,当然倒影表达对德龙自己有着更多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延续之前的传统笔墨,没有太多技术上的纠结,能够放开自我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新颖的视觉效果,与传统山水形态拉开了较大差距,辨识度比较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面貌,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感受。


《婆娑幽谧游鱼动》140×70cm 纸本水墨

水也是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陆地上的诸多形貌,于是德龙的画面中也自然出现了现代楼宇、古典亭台楼阁、江南粉墙及树木枝条等形象,这些现实中确定形态在水波的荡漾里产生了形变、残缺,再配以两尾红色的小鱼穿插其间,现实的凌厉在幻影中被消解,转化成了诗情画意。当下的都市题材绘画,大都给人感觉过于真实,德龙以另一种方式衔接了中国画的诗画传统,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趣味。


《青山横北郭》70×70cm 书法


《古诗一首》70×70cm 书法

在绘画之外,德龙还喜爱书法。他的字一如其人,温婉如水,静雅怡人,以古隶为基,参以篆籀、简帛,古意盎然,颇具个人面貌。颇为难得的是,在德龙的作品中体现了书画审美的一致性,追求静美,兼具古雅与简洁,呈现空灵的诗性之美,这与其长期的修为不无关系。在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之中内修心灵,他在理论思考与艺术实践中寻求着艰难的平衡,这是一条艰辛之路,但我相信德龙会越走越好,在艺术表达与理论研究的融通之中实现更大的自我突破。


《南山四皓》70×45cm 书法


《西泠清韵》182×97cm 纸本水墨

(作者陆庆龙: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

艺术家介绍


刘德龙

博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入选第11届、第12届、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另有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五次举办个人作品展。

学术研究及绘画创作分别获得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美术》《中国书法》《民族艺术》《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责编:勾晓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