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有两大“范本”,一是《兰亭序》,另一件就是《圣教序》。《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最终刻制成一块高350厘米、宽100厘米的石碑,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此碑如今就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可惜已经断裂,碑面更是斑驳不清。
《圣教序》全文共计1900余字,不重复的字更是超过1500个,几乎囊括了日常常用字,它包括唐太宗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个部分,是怀仁及40多个弟子耗时25年完成。
虽然《圣教序》是集字而成,但它的真实性反而要高于《兰亭序》。从宋代开始,“兰亭真伪”之辩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建国以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更加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了。而《圣教序》的编纂历史记载明晰,其内容也没有篡改之嫌,被历代宫廷书院作为行书“圭臬”,米芾33岁起专精于魏晋笔法,就是通过《圣教序》打基础的,他的《方圆庵记》《蜀素帖》就颇得此作神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