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孙博文的画,想到最多的是“心态”或“精神”的概念,这不是描述性的,而是引发我们进一步探究孙博文作画时状况,试图在图像之间寻觅其隐含的意义。因为这一作用,可以让我们在一些具有连续性的现象之间,建立某一意义同一体,从而进入其精神世界,知道其人其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艺术家,我们更看重其特异性,看重其创造性,也更看重其意义的辐射力。惟其如此,才可言说其历史的影响力。

“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入画时。”这句跋文反复出现在孙博文作品中,所谓拖泥带水笔,即在泼墨泼彩之际,放笔直入,纷纷攘攘,铺天盖地,生成万象。

米芾,自诩鹿门居士,学佛修禅。禅佛之道,讲究空悟,忌讳繁复。“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宋]圆悟克勤《碧岩录》)孙博文却反其道而行之,于繁中寻道,劈柴担水,行住坐卧,无处不是道场。显然,孙博文的画,以禅为体,以密为用。“知其白,守其黑”(《道德经》),让隐秘之门向自由开启。他的“泼”是一种自由行为,带动了绘画中的用笔,且其笔道,愈演愈烈。画到此时,孙博文已进入自由之境,画什么不重要了,怎么画也不重要了。

文/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主任

孙博文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鸿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