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 图片来自网络

在蒋系将领中,杜聿明与孙立人之间的矛盾可谓是尽人皆知。

杜聿明对孙立人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孙立人与洋人走得太近,被杜聿明视为洋人的走狗。

孙立人对杜聿明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孙立人认为杜聿明指挥得太差劲,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尤其在是选择取道野人山回国,还是先到印度然后再谋求回国一事上,二人更是闹得水火不容。

那么,二人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矛盾,究竟肇始于哪一件事呢?

很多人说,因为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率部救援了被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军,这才让杜聿明大怒。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都是盟友了,那么出兵救援友军难道有错吗?

这种想法没有问题。

可关键是,这友军真的是友军吗?这个盟友真的靠得住吗?

从杜聿明的角度来看,孙立人率兵部救援被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军,就是要表现自己,向洋人献媚。

在明知道那个不靠谱的盟友要坑害自己的时候,还要出兵相救,这不是献媚又是什么?

可以孙立人的为人似乎又不像是一个想要表现自己,想要故意向洋人献媚的人。

既然如此,那孙立人为何又要这么做呢?

这件事儿,还应该从张轸谈起。

淞沪会战中,孙立人身负重伤,被宋子文送到香港治伤。

据说,当孙立人刚能下病床,问的头一句话就是,“我的税警总团哪儿去了?”

这句话应该不是真的。

因为孙立人当时仅是税警总团第4团团长。

他如果想要问,也只能是问我的部队哪去了,是不会说出我的税警总团哪儿去了这句话的。

这就相当于一个团长受伤,他恢复后的头一句话大概率是“我的团哪儿去了”,而不能说我的师哪儿去了。

得到的回复大出孙立人意料,税警总团被吞并了,番号也变成了第40师。

第40师归属哪位军中大佬?胡宗南

当时就把孙立人气的是捶胸顿足。

可哪怕孙立人以头抢地,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部队落到了胡宗南手里,还想要回来?想都别想。

在淞沪战场上,胡宗南没少干这种事情。他不仅吞并了税警总团,还把李觉第70军的16师也给吞并了。

把李觉气的没地儿说理去。

因为16师当初是暂时借给胡宗南的,可借着借着就变成给了。

好在有人告诉孙立人,说有5000多税警总团伤兵即将出院,若能把这些人重组一下,也是一支劲旅。

得知消息的孙立人不顾战伤未愈就赶回了武汉。

可接待他的何应钦一听说要编制,头摇的就像拨浪鼓一样。

何应钦给出的理由很充分:税警总团不归“军政部”领导。

换句话说,税警总团就是宋子文的一支私兵。之前所有的军饷、装备等等全部由宋子文买单。在编制吃紧的时候,给一支私兵番号,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在何应钦这里碰了钉子,孙立人想到了宋子文。

可宋子文早就和蒋氏闹翻了,根本帮不上忙。

没办法,孙立人又想到了他的上司,黄埔1期生黄杰。

孙立人很单纯,他之所以去找黄杰想办法,是因为他负伤时,黄杰曾经送给他500元的慰问金。并且还安慰他,只要老兄有饭吃,就有你一口吃的。

在过去,这种话对留过洋的孙立人来说有些过于粗鲁了。

因为这种话听起来虽然亲切,但却充满了军阀作风。

可事到如今,孙立人也顾不上太多。为了恢复部队,他也只能来找黄杰。

孙立人哪里知道,黄杰送他500元的慰问金,是当时部队中的惯例。

当时,凡是各级官长负伤都有相对应的慰问款。比如团长多少元、旅长多少元、师长多少元。

比如,卫立煌赴延安参观时由于凑不齐给林师长的慰问金,感到很不好意思,这才拨给了八路军若干物资。

因此,黄杰送来了500元慰问金并不是他个人的心意,而是一种惯例。

至于所说的只要老兄有饭吃,就有你一口吃的,这就是一句没有多少营养的场面话。

可孙立人不懂啊!

他留洋回来后就在税警总团工作,对这些作风和惯例一无所知,这才把黄杰的话当真了。



图片来自网络

见孙立人找上门来,黄杰有些尴尬。

说行,那肯定是不行的。可要说不行,那也是不行的。孙立人堵着门不让他走。

没办法,黄杰只能说,明天,明天我一定给你办。

可等到第2天,孙立人再找黄杰的时候,黄杰已经不见了。

哪儿去了?奔赴徐州战场去了。

这一下,孙立人秒懂。这不就是在躲着我吗!

一直到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孙立人才找到了庙门儿。他找到了孔祥熙。

经孔祥熙在蒋氏面前一顿夸奖,蒋氏一口答应,并在重庆召见了孙立人。

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孙立人后悔的直拍大腿。

早知如此,他又何必费心巴力的绕了一个大圈子呢?直接找孔祥熙不就得了?

确实,有些事情其实不难办,关键是你没找对人。

1938年11月,孙立人在长沙重组税警总团,改名缉私总队,后转至贵州都匀进行训练。

在这个时期,孙立人的“孙氏训练法”,让税警总团重新变成了一支劲旅。

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1940年,税警总团的精锐让军统头子戴笠垂涎不已,总想把这支部队据为己有。

明目张胆的吞并?戴笠还不敢。

因为这支部队的背景是通了天的,他也是不敢轻易招惹的。

但戴笠有办法。

在这一年,缉私署成立,戴笠任署长,以孙立人为副署长。

这样子,戴笠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插手缉私总队(这个时期,缉私总队又改回原名)事宜了。

当时,税警总团有多少兵力呢?

6个团,而且都是满编团,已经具备一个乙种军的实力。

戴笠的算盘孙立人又岂会不知?

若想完全拒绝戴笠的企图,那也做不到。

经过一系列的妥协后,税警总团只保留下来了3个团。

作为交换条件,原直属于财政部体系的税警总团终于捞到了一个新编第38师的番号,隶属于张轸的第66军,孙立人晋升少将师长。

可让孙立人感到痛心的是,尤其精锐的1团被军统夺走。因为税警总团当年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底子大多数都在一团。

1941年12月,远征军组建,孙立人慷慨请缨赴缅作战获批。

紧接着,新编第38师在点阅中获得评委小组的一致好评。虽然仍是新编师的番号,但已经被提升至甲种师的待遇。

就在孙立人踌躇满志,准备率新编第38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他的直接上司第66军军长张轸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很多资料上说,张轸是汤恩伯的得意部将。这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汤恩伯一向视张轸为眼中钉,又岂会成了他的得意部将呢?

论资格,在1927年的时候,张轸就已经是第6军的副军长、代理军长了。

而那时候的汤恩伯,仅是总司令部中校参谋、作战科长。

一个是中将,另一个是中校。中将又岂能成为中校的得意部将呢?

况且在1922年,张轸就已经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了。

而在1924年,汤恩伯才入学,学长又岂能成为学弟的得意部将呢?

只不过,由于一直跟随的程潜没有了兵权,张轸这才沉寂了一段。

抗战爆发后,程潜拼凑出了一个110师交由张轸指挥,编入了汤恩伯第20军团,这才变成了汤恩伯的部下。

在台儿庄一战中,张轸率110师打出了威风,“翼字军”名声大噪,被李宗仁评为参战各师中“运动战头名”,汤恩伯善打运动战的名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张轸也因此被提升为13军军长。

但汤恩伯岂会把他的嫡系部队13军长期的让张轸担任军长呢?



张轸 图片来自网络

在随枣会战中,他以13军89师损失过重为由,在没有征求李宗仁同意的情况下,就免去了张轸军长职务。

巧的是,在此同时,李宗仁也给蒋氏打了一份报告,内容却是请求嘉奖张轸。

但免职命令一下,蒋氏虽然也知道事情做得不咋的,但为了维护汤恩伯,也只能发给张轸一枚宝鼎勋章就算了结此事。

从此之后,张轸投入了李宗仁门下,并于1941年7月升任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6军军长。

远征军组建时,第66军下辖3个师,即新编第28师、新编第29师和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

新编第38师点阅完毕后,孙立人晋见张轸。

满以为会获得张轸的夸奖,不料却被张轸来了个灵魂拷问:你们操演是不错,只怕不能打仗。

张轸的话让孙立人有些懵。

凭啥认定新编第38师就不能打仗呢?

在黄埔系将领中,有过留洋经历的人不少。比如1期的桂永清、2期的邱清泉、4期的廖龄奇、6期的廖耀湘。

既有黄埔背景,又有留学经历,这些人回国后总是被人高看一眼。

而没有黄埔背景的,就没有这么好运了,总被人视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一般来说,很难在主流部队中谋一个好位置。比如孙立人。

按理说,张轸并不是完全土派的将军,他先就读保定军校,后又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也算是留过洋的人。

可他却和很多人一样,都对孙立人的“孙氏训练法”不太看好,认为这都是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表演起来看着没错,可要真的拉到战场上,能行吗?

见孙立人有些发懵,张轸紧接着又来了一句:第66军的3个师,就属你这个师差劲。

这句话一下子把孙立人蹶到南墙上去了。

好在孙立人在弗尼吉亚军校读过书,是不敢与自己上司顶嘴的。否则,是真揍啊!

他吭哧了老半天,才憋出了一句话:军长说啥就是啥,往后还要看表现嘛。

难道张轸是在使用激将法吗?还真不是,就是看不惯。

第66军另外两个师,其实也不咋的,同样没有实战经验。

新编28师是康泽别动队改编而成的,虽装备精良,也有一定的打游击战的经验,但要是真的拉到一线,与日军硬碰硬地打一场,也不行。

至于新编第29师,那就更差了,完全是一支刚拉起来的部队。

3个师相比较,其实还是新编第38师要强一些。

而张轸偏要说新编38师比上述两个师还要差,既非激将法,也非故意在打击孙立人,单纯的就是看不惯新编第38师的做派。

这就让一心要上前线作战的孙立人憋了一口气,他就是要在战场上证明新编第38师行。

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之人的。

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久,新编第38师就遇到了一个机会,这就是仁安羌之战。

远征军出国作战,其目的就是要守住仰光。守住了仰光就能守住滇缅公路,以保证外援物资进入云南。

可没想到,英军根本没有想要守住滇缅公路的意图,在日军的进攻下,他们想的就是尽快地逃往印度。

严格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远征军出国作战已经没有必要了。

如果保守一点,就应该撤回国内,守住腊戌一线,防止日军进攻云南。

如果进取心强一点,则要守住曼德勒,挡住日军的攻势,以利于日后反击,重新夺回仰光。

当时新编38师的任务是掩护杜聿明第五军的侧翼。

1942年4月13日,感到大事不妙的英军开始破坏仁安羌油田,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请求中国部队接防英军在西线的防务。

当时说的是要联合作战,但其实是为了掩护英军撤退。

4月17日,英缅军步兵1师、英印军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防线向北撤退。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日军追的并不急,那自然在前面逃的英缅军、英印军跑的也不快。

其实,并不是日军不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他们之所以缓慢追击并非心慈手软,而是日军第33师团的步兵214联队(缺1个大队)。配属炮兵一个大队隐匿潜行,准备先期攻占仁安羌,阻断英军退路。

这是典型的超越攻击战术,应了兵法中那句追敌不如阻敌。

当英缅军部队撤到平墙河时,才发觉日军已经占领了平墙河大桥,切断了公路。

而此时,在仁安羌周边的仅有新编第38师113团。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远征军指挥机构比较混乱。

负实际指挥责任的是杜聿明,可在杜聿明之上分别有罗卓英、侯腾、林蔚、史迪威等。

给新编38师113团下达救援命令的,既非杜聿明,也非孙立人,而是亚历山大求了侯腾,侯腾报告了林蔚,林蔚通知了罗卓英,罗卓英授权英缅军1军长史莱姆将军直接指挥133团。

直到133团团长刘放吾报告了孙立人,孙立人才知道此事。至于杜聿明,是在事后才知道的。

当然,这并不是杜聿明对孙立人不满的原因。按照指挥层级应该是杜聿明下达作战命令,由孙立人直接指挥133团。

可孙立人都被蒙在鼓里,杜聿明没有理由来责怪孙立人。

在得知133团要救援被围在仁安羌的英缅军后,孙立人亲赴前线指挥作战。

他之所以亲赴前线作战,并不是不相信刘放吾。而是在出征前,张轸的一番话让他实在有些下不来台,他迫切的需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4月18日,133团对敌发起攻击。

孙立人选择的时机非常好。

当时,日军正在开饭,133团的出击让正端着饭盒的日军领了盒饭。

133团面对的日军并不多,虽然番号是一个联队,但在133团正面,仅有日军一个大队千余人的兵力。

“二战”中的日军战力确实强悍,他们如果要坚守一个点,要想拿下确实很困难,但孙立人有办法,那就是利用日军掌握的中国部队的火力配备情况来欺骗一下他们。

孙立人把133团大多数轻重机关枪集中起来用于佯攻,使得日军主力都调往该地,然后主力尽出,在主攻方向一举突破日军防线,歼敌500余人。

虽然仗打得不错,但歼敌500余人的胜利远远够不上大捷。

但首战获胜,确实证明了新编38师在战场上是足堪一战的。

接下来的一幕,就让杜聿明对孙立人不满了。

既然已经明确知道英军是想用中国部队为他们撤退做掩护,孙立人为何还要掩护英缅军撤退呢?

因为对于此时的远征军来说,上佳策略是集中兵力在东线。一来可以挡住日军,二来可以守住后路,甚至还可以歼敌一部。

虽然孙立人也是奉命行事,但在杜聿明的心中,孙立人已经与向洋人献媚划上了等号。二人在日后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皆是肇源于此。



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