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辽沈战役前夕,国军有四个战役方案,其中就有“军事奇才”老蒋的方案。可纵观解放战场,我军战士能够势如破竹,首先少不了军民一心,其次就是老蒋瞎指挥,没有远见还喜欢干预战事走向。
在东北溃败一事上,老蒋最应该检讨。沈阳战役爆发前,卫立煌已有一计,能够挽救当前的败局。可老蒋喜欢越级指挥,作为最高统帅,越级指挥葬送关外精锐,最终走上败亡的道路。
卫立煌的计策是什么?
一、固守沈阳还是打出去?
东北局势非常胶着,老蒋撕碎和平协议后,毛主席立即下令让各部集结赶往东北地区,而卫立煌身为反蒋联盟一员,一直都呼吁和平,甚至避战不出,老蒋看在眼里,直接将他闲置起来。
可此时国军没有多少忠臣良将,老蒋嫡系陈诚带兵抢占东北,却遇到东野进军东北,双方交手,陈诚领兵能力一般,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我军主将打得一病不起,战场局势也开始陷入一边倒的境地。
直到此时,老蒋手上无将可用,才想起被遗忘许久的卫立煌,重新启用他,派其前往东北领兵对抗东野,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1948年初,卫立煌乘坐专机来到东北。
面对东野用运动战消灭国军有生力量的战术,他十分头疼,没有好的反击策略,选择将重兵分别派遣至几座大城市,凭借兵力优势进行固守,保住有生力量,试图与我军打消耗战。
可他小瞧东野的战斗力,刚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被我军部队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接连拿下鞍山、辽阳等十多座城市,部队损失惨重。我军战士在后续作战中,更是创下两个月歼敌十万的战绩。
东野的凌厉攻势让卫立煌心生绝望,不再试图带兵继续蚕食解放军,拿下东北,而是要保命,率领部队固守沈阳、长春等大型城市,试图将这些掌控东北交通运输线的城市握在手中。
一是为了自保,二是为了占据这些大城市之后,妄想老蒋能够腾出手来支援他,派兵增援他,之后还有反击的机会和能力。可此时全国各地,华东、中原等战场的局势跟东北相差无几,都是自顾不暇。
卫立煌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但他的想法让老蒋看到了一丝希望,想用缝缝补补的方式,四处调兵组成一支杂牌军前去支援,继续跟我军周旋。最终的结果是,没有等来增援部队,老蒋让他自己想办法。
卫立煌观察完东北的抗战局势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死命令,让被解放军包围的城市紧闭城门固守。卫立煌上下嘴唇一碰,决定一个援兵也不派,最终的结果就是各大城市被我军逐一击破。
眼见东野进攻如此凌厉,老蒋也看出卫立煌没有能力反攻,就连固守都很困难,外国顾问观察完战场局势,给他提议撤出东北,老蒋听闻没有更好的方法,心中同样生起保存实力的想法。
可此时老蒋正在进行选举,一场由内部人自导自演的选举,为了选举顺利和其他方面考虑,最终下令让卫立煌原地不动,老蒋想要按兵不动,可毛主席不同意。
延安发来一封急电,让东野迅速集结部队,先拿下锦州,依靠这里的局势,保卫沈阳,实施关门打国军的战略战术,东野主力迅速反应,从北宁线开始包围而来,老蒋得到前线战报吓蒙了。
此举直接切断,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和消息往来,他看出我军要团灭东北地区五十五万万国军的决心和目的,锦州战役的胜负结果,算作是毛主席和老蒋决战东北地区的一场博弈。
此时他因为连番失利丢失主动权,为了自保想要把部队都调到锦州地区,跟我军来一场大决战,为了计划万无一失,他还从山东等地抽调来一支部队,组合成候镜如兵团,派其火速赶往锦州,支援负责驻守锦州这个战略要地的范汉杰。
可老蒋的计划一出,就遭到卫立煌的强烈反对,因为他能够清晰地看明白眼前的局势,为此凡事都要跟他对着干,一边阻止廖耀湘兵团跟候镜如兵团联合,前去送死,此时出兵夹击锦州就是自投罗网。
更反对长春城的守军放弃现有的优势,所有战士丢弃城池赶往锦州、沈阳等地投靠当地守军,而卫立煌的计谋就是认准沈阳按兵不动,他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看完东北战场的局势,就能看出,他是想借助沈阳城来牵扯我军的注意力,借此拖住东野,想要等待别的部队前来救援他,还不如自救,其他地区只要敢出兵或者转移,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
卫立煌有领兵能力,身处战场看得更加透彻,他知道自己无法翻盘,与其冲出去被抓,还不如借此牵制我军主力,为其他地区争取更多时间,他的行为也让老蒋多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二、辽沈战役
随着局势向我军一边倒,辽沈战役迅速爆发,我军立马派兵出击包围锦州,老蒋立马连下多道指令让卫立煌立马前去支援锦州,直出辽西吸引我军的注意力,可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再加上顾祝同和廖耀湘虽然身处战场,但是自身资历和职位都指挥不动这一员猛将,卫立煌回到沈阳谁也奈何不了,直接选择拒绝出兵,气得老蒋直接飞到沈阳,开始越级指挥。
廖耀湘成了开路先锋,我军战士负责守卫塔山地区,死战不退,甚至到了最后开始拿人命堆,经历长时间激战成功挡住候镜如兵团东进的脚步。
廖耀湘妄想塔山防线失守,趁着这个空挡立马驰援锦州,可他终究没等来这个绝佳机会,锦州丢了之后,需要有一个承担责任的人。
战后,老蒋为了保全自己,把责任推到战场失利的卫立煌身上。还让他继续背锅,出任东北“最高长官”这一职务,实际上有名无实,驻守沈阳负隅顽抗,老蒋对其很不满意,随着锦州失守,廖耀湘被抓。
沈阳解放也进入倒计时,卫立煌端坐在城中指挥部,试图负隅顽抗,实则心底早已失去动力,等着被我军俘虏,可老蒋还需要一个“背锅”的人。
11月底,派遣专机降落沈阳机场将其“接走”,不想一位国军二级上将被我军俘虏,丢了自己的颜面,而此时廖耀湘努力十多年才是一个中将,所以卫立煌这位国军上将代表着国军的脸面问题。
三、卫立煌的结局
随着东北逐步沦陷,卫立煌仿佛扛下了所有,被老蒋囚禁起来,毛主席得知他的遭遇,立马准备施以援手,他曾在1945年跟我党取得联系,想要跟人民站在一起。
此后他的行为多次遭到老蒋的猜忌,才被革除职务,1948年卫立煌的处境非常危险,他身处险境,即将被老蒋怀疑、囚禁的时候,毛主席得知此事立马将他的名字加入到我党对国军的“抓捕名单”上,此举洗清卫立煌身上的嫌疑。
此后他坚信老蒋马上走到尽头,想着脱离国军的掌控,他的想法告知我党后,毛主席立马着手安排人对他进行转移,最后卫立煌暂时被安排在香港地区,1955年他受到邀请回到祖国。
这一次他不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早先被老蒋蒙蔽,让他十分愧疚和自责,当他乘坐火车回到北京的那一刻,周总理和几位在京的元帅共同迎接他回家,这让他十分感动。
毛主席更是安排厨师准备一桌解放宴,欢迎他的到来,卫立煌见状眼含热泪,他为自己曾经的举动感到后悔和自责,此后卫立煌开始为党和人民服务。
结语
他曾是抗日名将,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展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多次违抗老蒋的命令,之前曾走上错路,能够迷途知返,难能可贵,党和人民愿意接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