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欧洲汽车产业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大陆集团、采埃孚、保时捷、奔驰等知名企业相继宣布裁员计划,累计涉及人数超过4万。这场被称为“欧洲车圈人事大地震”的裁员潮,折射出传统汽车巨头在电气化转型中的集体焦虑,燃油车需求疲软、供应链重塑成本高昂、产业链配套尚未成熟……昔日以燃油车技术称霸全球的欧洲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过去三个月,欧洲汽车产业链的裁员公告密集得令人窒息。其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宣布将在2025年前裁减7150个岗位,所裁剪岗位大部分集中在燃油车相关业务部门。德国变速箱巨头采埃孚的裁员规模不遑多让,该集团计划关闭多家燃油车零部件工厂,裁员规模高达1.2万人。此外,保时捷和奔驰这两家全球知名豪华汽车厂商也公布了裁员计划,前者宣布裁员3000人,主要涉及内燃机研发团队,后者宣布削减1.8万个岗位,并关闭位于德国和匈牙利的燃油发动机工厂。

显而易见,欧洲汽车业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裁员”风暴,企业并非因短期亏损而收缩,而是彻底剥离与燃油车强绑定的业务单元。这一切恰如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分析师所言:“这不仅是裁员,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重构。”



事实上,这场风暴的种子早在多年之前就已埋下。2023年,大陆集团和博世率先宣布裁员,合计削减8000个岗位,主因是内燃机控制器、燃油喷射系统订单锐减。2024年,采埃孚、舍弗勒等供应商跟进,裁员规模扩大至1.5万人,同时关闭了12家传统零部件工厂。2025,整车企业加入“战场”,奔驰、保时捷的裁员直接标志着转型压力从供应链向上游传导。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欧洲汽车产业链累计裁员已超过7万人,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同时我们发现,本次裁员潮与以往周期性裁员不同,即大多永久消失,可以说内燃机工程师、变速箱生产线工人、燃油泵技术员等职位,在电动化时代已无生存空间。

个人认为,欧洲汽车产业当前困境的根源,在于其燃油车时代建立的庞大业务矩阵正成为转型的拖累。



过去二十年,大陆集团通过并购成为涵盖轮胎、动力总成、电子系统的超级供应商;采埃孚凭借收购天合(TRW)跻身全球前三。但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在电动化时代遭遇诸多挑战。首先是产能冗余,根据数据显示,电动车零部件数量比燃油车减少40%,这直接导致传统供应商的发动机缸体铸造厂、多档变速箱生产线被迫闲置。其次是技术断层,欧洲企业在电池、电控、软件领域的积累薄弱,这一点从博世的2024年财报便可一窥端倪,其电动车相关业务研发投入占比已达62%,但收入贡献仅占28%。再者是供应链割裂,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亚洲企业占据了欧洲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本土电池产能仅能满足30%需求,这导致欧洲车企在关键部件上丧失议价权。

采埃孚CEO柯皓哲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就像背着沙袋赛跑。”关闭工厂和裁员的决策极其痛苦,但“如果不甩掉燃油车时代的包袱,企业将无法轻装上阵”。



除此之外,裁员风暴的另一推手,是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逆转。在如今的新能源时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销量呈断崖式下跌,2024年中,欧洲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23%,所占份额进一步缩水,其中大众集团更是被迫将内燃机平台研发预算削减50%。与此同时,加码转型的欧洲车企们也不得不面对电动车盈利难的问题,尽管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已达35%,但奔驰EQ系列、宝马iX参数图片)等高端车型普遍亏损,显然电池成本占整车价格40%的现状,已经让欧洲车企难以喘息。

对供应商而言,这种变化意味着灾难性冲击。以生产涡轮增压器的博格华纳为例,其欧洲订单量在2024年骤降67%,直接导致法国工厂关闭。更严峻的是,电动车对零部件集成度的要求,迫使供应商重新计算成本,举例来说,传统燃油车需要1.2万个零部件,而特斯拉Model Y仅用6000个,需求量的缩水直接冲击了欧洲中小型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

当然,在这场转型阵痛中欧洲车企和供应商正在寻找出路,比如说剥离非核心资产,构建本土电池联盟,成立软件公司,向软件要利润等。然而,这些举措远水难解近渴。麦肯锡报告指出,欧洲汽车产业至少需要5年时间和超过500亿欧元投入,才能完成供应链重构。在此期间,裁员和业务收缩或将成为常态!

车叔总结



当4万名员工在2025年的寒冬中离开岗位,欧洲汽车工业的转型代价显得格外残酷。但这或许是一个必经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正如20世纪初马车制造商被汽车淘汰一样,燃油车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必须让位于新势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