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有一位材料学博士,他带领团队攻克热成型钢技术,让新能源汽车进一步降本增效成为可能。一起来了解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研究员邓向星的科创故事。
在明月湖材料检测共享中心的实验室里,邓向星正和同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份钢材样本进行微观结构分析,而研究材料的组成和性能,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就是邓向星的日常工作。
今年34岁的邓向星,出生于湖南邵阳,2020年,他留学归国后,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邓向星也被调派到重庆工作,也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研究工作的新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研究员 邓向星:汽车材料跟重庆的大产业,第一产业汽车产业结合比较紧密,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国家对新能源战略的支持力比较大,我觉得新能源汽车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最近几年,汽车产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看准了重庆乃至全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邓向星选择热成型钢作为自己的主要攻关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研究员 邓向星:目前的热成型钢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这种钢的使用量越多,代表碰撞性能越好。
研究显示,将这种材料用在车身上,在车身重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汽车的强度却可以达到全新水准。
目前,我国汽车所采用的热成型钢技术要么生产工艺存在一定的环保风险,要么有国外的专利壁垒,汽车不能出口海外。针对这些难题,邓向星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技术难题、不断创新,2024年,终于研发出一款无涂层的主动型抗氧化热成型钢铁。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研究员 邓向星:我们这种抗氧化钢能够实现免抛丸,所以它能够缩短流程、环保、降低成本,而且也能够打破国外钢材公司的垄断,形成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邓向星的团队正在和国内的多家主机厂对接,进行材料的力学认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还会根据主机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研究员 邓向星:我能够在重庆汽车行业领域看到我的未来,我希望把产品做出来之后,能够在汽车行业领域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