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张教授一直以来的技术指导和帮扶。过去我们想着多种一点、种密一点,今年您面对面指导后才发现,新苗种‘开’些,比去年‘壮’多了,预计今年能丰产,在此跟您报个喜,也恭祝张教授新春快乐!”春节期间,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张向前收到了亳州市一种植户发来的拜年信息。

去年秋季,张向前跟随“青呼我为 科技助农”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来到亳州市,与种植户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小麦如果种得过密,易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不仅会让它的茎秆软弱,后期容易倒伏,还可能加重病虫害问题”。在现场考察时,他发现部分农户种植密度过大,易导致多种问题,但农户传统种植理念一时难以改变。因此在线下面对面指导交流后,他又多次线上跟踪服务对接农户,耐心教授新技术,“扭转”旧观念。新春佳节,听到农户们告知“麦苗壮、群体长势好”的喜讯,张向前宽心不少。

“一开始我对农学不太感兴趣,但跟土地打交道的时间越久,跟老百姓们接触得越多,反而越喜欢这个‘接地气’的专业”。张向前自2013年博士生毕业后进入了作物研究所工作,十多年来帮助小麦“强身健体、提质增效”。他及其所在团队成员在涡阳县与两个种植大户进行长期合作,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产量连年提高,多次刷新安徽省小麦最高产纪录。

涡阳县楚店镇基地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单产稳定突破800千克,2021年涡阳县新兴镇的一块小麦高产攻关田单产达860.6千克,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2022年皖垦麦22(作物所小麦育种团队)实收测产面积5.52亩,平均亩产913.18千克,又一次刷新了小麦高产纪录,也是我省小麦单产水平首次突破900千克。

“这些‘沉甸甸’的成就来之不易,比较难的还是赤霉病防治”。张向前告诉记者,赤霉病是困扰小麦种植业多年的“疑难杂症”,被称为“小麦的癌症”,可防不可治。碰上降雨多、连阴雨天气多的年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发生较重,防治效果不佳。什么时候打药,多久打一次,怎么打?成为了张向前每年的工作“必答题”。“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多次跟着省里赤霉病防控工作部署,积极做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和助农帮扶工作。我对接的亳州市两个种植大户都及时跟进联系,做好了防控工作,没有出现大面积赤霉病危害情况”。

“我们专业有句话叫不能‘黑板上搞耕作,笔记本上搞栽培’,就是强调我们这个专业如果不实地去看、实地去感受,是无法发现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张向前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科技切实地服务农民,也让农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了解农业种植大户的科技需求和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问题,面对面提供技术方案,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向。(见习记者 陈 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