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雨水节气刚过,料峭的寒风让人感受到初春的凛冽。尽管气温很低,聊城市东昌府区辛王顺丰家庭农场“农场主”王伟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道铺到了麦田,土壤湿润,小麦正如饥似渴地“喝”着黄河水。周边农田鲜见春灌的农户,夜晚气温仍在零下,王伟抢跑“春灌”不怕发生冻害吗?

王伟指着地头的滴灌管道说:“有了这些滴灌,白天气温高的时候浇水,晚上关上,如果现在选择传统大水漫灌的方式,夜晚的低温肯定会造成麦苗冻害,抑制麦苗返青分蘖。”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王伟在粮食种植、土地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去年小面积试验,王伟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滴灌,浇水五次,相较于周边农户从种到收只浇一水相比,虽然种地成本略有上涨,但是每亩地增收小麦300斤,部分高产地块小麦亩产达800公斤。对于增收和支出如何平衡?王伟有一本细账。

“每亩地铺设滴灌综合成本100块钱,水泵一开,一两个人就能管理四五百亩的,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十分费人力物力,一个人一天顶多浇十多亩地,遇到低洼不平的地块,高处水分不够,低处麦苗淹死,造成减产。综合测算,铺设滴灌节水省人工,比传统大水漫灌有优势。”王伟说。

今年是王伟辞去工作流转土地的第十个年头。去年秋季,他在流转农田1000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千余亩。是什么让王伟凭借一人之力敢于接手如此大规模的土地?“要学会借助工具科学种田!”王伟说。王伟是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极强。


在地头上,一台浇灌神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焊接的车架上组装了一台柴油机、一个水泵和一个免拆除手动反冲洗过滤器。这台免拆除手动反冲洗过滤器则是王伟的独立发明。“河水的杂草异物较多,很容易堵塞滴灌口,无法出水。使用滴灌必须搭配过滤器,而市场上常见的过滤器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异物堵满了,必须得停掉水泵,拆开过滤装置进行手动清理,一停机清理再启动,很耽误时间。”王伟指着两台闲置的滴灌过滤器说。

去年冬季农闲时期,王伟开始琢磨怎么改进滴灌过滤器,经过多次试验,他自主设计并动手制造了第一台免拆除手动反冲洗过滤器,这台设备设计了四个过滤装置,河水经过过滤装置进入管道,一旦异物堵塞滤网,只要打开阀门,已经过滤好的清水可以反过来将异物通过排污口冲掉。“一拧,一转,杂物就出去了,还不用停机器。一旦发现喷灌头出水不畅,过来拧一下阀门就可以了。”王伟说。

自从正月初七开工后,王伟带领四名工人一口气做了9台免拆除手动反冲洗过滤器,又购置了9台柴油机和水泵。这10台设备同时安装浇水,只需要十多天就能将这五千亩地浇灌一遍,大大提高了浇水的效率。

在王伟的农场,随处可见他动手改装、发明的农机装备。使用滴灌浇返青水,必须先提前铺设滴灌管,市面上常见的滴灌管铺设装置是四根管道同时铺设,王伟焊接了延长支架,增加了铺设装置,6米长的支架上安装了10盘滴灌管道,由拖拉机进行牵引。像这样的滴灌管铺装“神器”王伟设计了两台,6个人使用两台铺装“神器”,一天可铺设200亩地。

与父辈传统种粮方式相比,王伟爱动脑、爱改造设备,甚至打破传统种植方式。与王伟相邻的地块是其他农户种植的小麦,小麦成行成垄排列整齐,而王伟的地块里小麦分布均匀。他将播种机改造成匀播机,播种粮不变,麦种均匀分布,提升了粮食产量。

王伟一度认为,家庭农场管理土地的最大上限是一千亩,超过一千亩则容易出现管理粗放,亩均产量甚至不如普通农户。去年年底,他买了三台拖拉机,开春后又一口气买了四台拖拉机,而现在有了三十多台套农机设备的加持,让王伟管理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如果按他去年平均每亩1200斤的小麦产量计算,今年夏季5000多亩小麦总产量将达3000吨,单季利润将在15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通讯员 王忠友 周家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