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很不错,你们年前的两遍镇压起效果了。”

“墒情也还可以,可以等返青期前后再浇水,防止生成无效蘖。”

雨水节气,沂南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一行人走进湖头镇前水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农田。对于农技人员的建议,村党支部书记李勋材听得很认真。长长的滴灌带蜿蜒在不远处的地头,随时待命,准备启动春季灌溉作业。



李勋材(左)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张磊查看苗情。

今年,前水由村合作社计划将400多亩地块全部应用滴灌。滴灌技术将水和肥料直接输送至小麦根部,能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水肥利用率。“相比传统灌溉方式,滴灌技术可节水35%以上。”李勋材说。

据介绍,除节水节肥,滴灌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虽然滴灌技术的优势已得到公认,但由于成本较高,大多用于经济作物。给麦田铺滴灌带,李勋材有充分的考虑。

先算时间账。“往年,春季的三次灌溉加起来要花1个多月,为了抢农时,合作社雇人没黑没白地干,去年人工费就开了两万多,八成是用在灌溉上。”李勋材说,用滴灌浇水,最多可以同时浇60亩地,春灌时间将大幅缩短。

再算增收账。这点在去年已得到证实,借助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的夏玉米,实现均产1420斤。这个数字让祖辈耕种山岭地的父老乡亲们竖起大拇指。今年滴灌在小麦上的表现,每个人都在期待。

还有一笔节本账。抛去省下的人工费,从2021年成立合作社起,随着流转土地面积的增加,前水由村在化肥农资等购入上有了更大的议价权。李勋材认为,若单产稳定提升,将有更多村民愿意流转出土地,支出上还有节省空间。

由此,李勋材和社员们愿意尝试给小麦铺滴灌带。对他们而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是莫大的底气来源。


滴灌带将在月底前铺设完毕。

1988年出生的李勋材曾是一名汽车销售,2020年回村任职时,他自我评价是“新农人”。事实上,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前,他也没曾想能与种田紧密结缘——前水由村地处长虹岭山脉,地块贫瘠,常年小麦亩产只有四五百斤。

2021年,沂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来了“路相通,渠相连”的完善配套,也送来了农技专家三天两头的技术指导。正为发展产业发愁的李勋材眼前一亮:“办合作社,从土地开始抓经济!”

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上蹚路子、作示范。近年来,针对“谁来种粮、怎么种粮、如何种好粮”系列问题,沂南已构建“政府引导,村党支部创办合作社自主集约经营,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利益联结”的“义利结合”粮食生产模式,发展“集约节约”规模种植,实施“良技良法”实现增产提质。

“湖头是农业大镇,我们将继续抓实粮食适度规模片区生产,大力培育村党支部领办粮食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引领、科技助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湖头镇人大主席代恩全谈到了当地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思路。

从农业农村部门的视角看,土地集约化经营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一方有益土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张磊介绍,为全力保障合作社粮食生产,对集约化经营较完善的片区,县农业农村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优先落地水肥一体化、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并提供金融和保险支持。

谈及农业农村部门对村合作社的帮助,李勋材如数家珍。通过连续三年的种养循环项目实施,合作社已看不到以往的板结松散地块;通过单产提升项目的指导开展,关键技术落地见效,今年应用的条播技术合理密植成效初显;通过对玉米“活杆成熟”技术的应用,合作社玉米以高于市场价5分钱的价格被企业回收;通过推进滴灌结合水肥一体化,去年玉米增产50%以上……

张磊认为,像李勋材这样的“新农人”,更易于接受新技术和新理念。现在通过示范引领,越来越多村集体看到了种粮的干头和赚头,纷纷成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沂南县种粮村党支部合作社达78家,管理耕地2.2万余亩,合作社平均收入超8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平均增加2万元。

“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这个小山村今年也有希望实现‘吨半粮’。”细算后,李勋材朴实地笑了起来。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毕泉奇 孙雪 沈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