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
今天上午,好友发来农村短视频,题目是《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
我看了,这大都是70年代、80年代初期的农村生活场景。
这些场景历历在目,勾起了我清晰的回忆,让我倍加怀念那个时代,倍加怀念父老乡亲,怀念我的父母。
那时,生产力落后,社会物质匮乏,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简朴,国家一直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视频里的农村具体场景:农民,用镰刀收割庄稼,小毛驴拉平车,或人拉平车运庄稼,运送肥料。
农民用铡刀铡掉麦穗,摊晒在场上,用牲口或人力拉碌碡反复辗轧脱粒,用木锨扬场,让颗粒归仓,寸草归垛……
脱粒完了小麦,麦草要用叉子垛麦草垛,垛好了垛子还要用麦糠和泥,封上垛顶,以防下雨漏雨,把麦草烂掉,这会影响半年的烧火做饭。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时在田间地头能看到骑自行车卖冰棍,卖冰糖葫芦,卖水果,卖各种小吃的了 ,等等小商小贩,可以自由地从事商业活动,市管会不再管他们,市场开放了。
那时吃的粮食,烧的柴火还都缺乏,家家都要捡柴烧锅。搭建土灶台,拉着风箱做饭。有时阴天,柴火潮湿,擦了半盒子火柴,半天也点不着火,用嘴炊烟熏火燎,弄得灰头土脸。
春耕时节,老农扶犁踩耙,有的用牛耕地耙地;有时牲口不够用,就用人拉犁拉耙,耕地耙地,或人拉耩子播种耩地。
农民在自家的土屋里搞起家庭副业,编草席、编斗笠、编筐、编草鞋、御茅翁、纳底制鞋,用山芋熬糖、制作糖块、制作糖瓜……
当时,我们这儿山芋为主食,为了能常年吃到山芋,人们常常劳动到深夜,把山芋切成片,或用刨子刨成片,摆在田地里晒,晒山芋干,干了捡起来叫“拾山干子”,再用“踅子”囤积(踅子,由芦苇、高粱秆或竹蔑等材料编织而成)。那样,就可以常年吃到山芋干子了。
打碾,用箩子箩面;用石堆窝子舂米;用石磨推糊子,烙煎饼。
吃煎饼,是鲁南苏北农村的主要食品,人们都喜欢吃,特别喜欢“煎饼卷”。家乡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锅烤鱼炒辣椒”,这道菜卷煎饼很是下饭。
二、最忘不了推磨,怀念家乡,怀念母亲
七八十年代,家乡的农民真是勤劳,让我永远难忘。
推磨,一般家庭三四天,四五天就要推一回磨。
推磨,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刻骨铭心。
中国父母疼爱孩子,全世界出名,我的父母更是典型。
大哥不到20岁去南方干活了。我和二哥10多岁,儿童少年正值长身体的时期。
凌晨一两点钟,母亲就要起来淘粮食,刷磨,一切准备就绪,就喊我们推磨。
困啊,别提有多困了,喊了几遍喊不起来。母亲心疼我们,常常就不再喊,干脆就和父亲两个人推。
母亲50多岁,小脚,推完一两个小时的磨,父亲可以休息,回屋睡觉,而母亲不能,她要放鏊子,坐在锅屋烧火烙煎饼。烙三个小时左右的煎饼,天不明,一大皮盆(有时另一小盆)糊子,近百张煎饼就烙好了,不耽误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
有时推磨,母亲虽然把我们喊起来了,但是我们还睡意朦胧,眼皮沉重,常常推磨打盹,困倦不堪,磨棍常掉下来戳到糊子上……
回忆那时,父母从未因此而凶过我们,责怪过我们。有时他们还笑,有时干脆让我们再回屋睡觉……
那时的我们,多么渴望什么时候才能撂下磨棍不用再推磨;那时的农民们,多么渴望“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国家有长远规划,“四化”蓝图已经绘就。现在我们看到,人民的美好愿景都在逐一实现!
三、改革开放,农村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我还记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生产队开油坊打油,还做草纸,这两项副业父亲都积极参与了。
许多副业,增加了集体收入。开始,生产出的产品大都为了自用,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那时村里、乡镇,靠集体的力量办起了企业,面粉厂、肉联厂、毛皮厂、综合加工厂、水泥厂、酱油厂酿酒厂,等等社办企业,同国营企业一样迅猛发展,显示出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的优越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的、国营的企业,又进行了“企业改制”……
农村剩余劳力,来到企业和工厂打工,农村农民就变成了工厂工人。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村庄人口逐渐变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也逐渐走进城镇,农村学校逐渐撤并消逝。不远的将来,许多村庄也将渐渐撤并,也会和农村学校一样,永远消逝。那时的农村,将出现广袤的农田耕地。
农民土地会给承包商,承包商利用大机械耕作,用 Ai智能化管理,不远的将来,我国会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土地,相信国家会科学引导,合理安排,不会再让一家一户耕种,都会逐步集中到农业大户手中,或集体合作社手中。
我们相信,国家还会出台再分配政策,会考虑民生问题,确保让每个农民都有饭吃。
我们要认识到,这是第4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