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全省小麦抓好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稳穗增粒的关键时期。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5年全省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因苗施策、控旺促弱、分类管理、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的技术路线,抓住早春有利时机,加强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再夺夏粮丰收。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目前,全省面上小麦苗情长势较好,一类苗和二类苗占比达87.9%,较常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苗情两极分化,“两头苗”现象较为突出,前期“旱冻叠加”导致局部受冻。
意见指出,各地对因播种偏晚、底肥不足、整地播种质量差、秸秆还田镇压不实及干旱冻害等原因造成苗黄苗弱的田块,要抓住近期降水的有利时机,及早追施返青肥,以促进春季分蘖早生快长。对于部分因抢墒早播、播量大,群体偏大或施肥过多,发生旺长的麦田,或种植抗倒伏能力差的高秆品种田块,在小麦返青起身期适时选用化控剂进行化控,或机械镇压。针对冬前没有化除田间杂草较多或除草效果不好的麦田,要紧抓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开展化除,选择对路药剂,抓住晴天中午温度较高时段及时开展化除。
追施拔节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对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尤为重要。意见强调,拔节肥追施时间掌握在群体叶色褪淡,一类苗于3月中下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鉴于目前小麦基肥施用量一般都较为充足,为避免因施肥过量导致小麦生育中后期贪青、倒伏,务必掌握好施肥总量,遇旱时追肥与浇水相结合。此外,沿淮江淮稻茬麦区,随着气候转暖及降水量的加大,田间湿度大,易出现积水,要及时清沟理墒,实现“三沟”配套,保持田间排水通畅。
为防范“倒春寒”和低温冷害,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或低温冷害到来之前,对干旱麦田及时进行浇灌,保证墒情充足,减轻低温危害程度,或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抗冻能力。(记者 许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