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全市烟叶战线迅速转入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抢抓农时、科学谋划,全面启动春季集约化育苗准备工作。二月的山乡春寒料峭。清晨七点,当竹溪县泉溪镇的山尖还笼罩在薄雾中,泉溪站烟技员已经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通往育苗基地的泥路上。

烟技员、工人们穿着沾满泥点的胶靴,像绣花似的在育苗池边忙碌——有人半跪着用钢尺丈量水位,有人弓着背将育苗盘码得整整齐齐,与水泥地碰撞的脆响和着山雀的啁啾,惊醒了沉睡的山坳。


育苗池里的“绣花活”

育苗大棚东侧,几个工作人员正在铺地膜。他们用裁纸刀将黑色地膜裁成统一尺寸,四角抻得紧绷绷的。“这活儿讲究个严丝合缝。”老魏抹了把额头的细汗,指着地膜边缘说:“要是留了褶皱,积水就容易生青苔。”他示范着用木尺压住膜边,像装裱字画般细致地刮平每寸薄膜。

不远处的消毒区,技术员小刘正调配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的液体在消毒池里翻涌,他将育苗盘逐个浸入消毒液,充分浸泡以彻底消毒。“往年就有例子吃了苗盘消毒不彻底的亏。”他说着翻开记录本,每个批次的消毒时间都工整地标注着时分。阳光下,沥干的育苗盘泛着淡紫色的光泽,整整齐齐码成方阵。

山泉引来的“及时雨”

“膜铺好了,可以放水了”棚内传来喊声。当汩汩清流终于涌入蓄水池时,烟技员蹲在池边,看着水位线一寸寸爬升。育苗池的注水更是精细活。技术员们拿着水位标尺,像给婴儿调奶粉般谨慎。“这水深了、浅了都要不得,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育。”负责水位控制的技术员眼睛几乎贴在水面上。


老把式讲的“育苗经”

忙放下了,大家围着临时支起的木板桌,边吃边聊育苗经。“以前那会儿育苗,全凭手感。”头发花白的老周捧着搪瓷缸说:“现在虽说有温度计、水位尺,可这手上的功夫不能丢。”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铺膜要像抚娃娃的被子,既不能太紧憋着气,也不能太松攒了水。”今年为从源头保障烟苗品质,泉溪站推行“站点统育、专业管理”模式,全面杜绝私育劣苗、品种混杂等隐患。以统一供种、集约化育苗充分发挥防控病害、提升烟苗整齐度、降低生产风险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严格执行统一标准,即统一品种审定、统一基质配方、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物资供应,确保育苗环节规范可控。

暮色降临时,标准化育苗大棚全部准备就绪。烟技员打着手电做最后检查,光束扫过排列整齐的育苗盘,在池水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山坳重归寂静,只有棚膜偶尔被山风吹得扑棱响。再过几天,这里就将在农人们的守望中孕育新绿。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这支奔波在地头的劲旅,正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在春日的沃土上谱写现代农业的新篇章。随着育苗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秋收的号角响起时,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回馈以沉甸甸的丰收喜悦。(图片由 徐健博、张良培、王奉华、谭国双、魏强 授权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