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首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的“极地课堂”上,同学们连线南极科考队员,“海韵名师大讲堂”激发学生昂扬斗志。这学期,学校以科创启航,将打造AI特色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大学参观创新实验室。初二学生王加誉“小升初”时,从奉贤南桥·恒贤联合小学毕业,面对留在南桥读初中,还是就读奉贤海湾旅游区的家门口初中,家长曾纠结,如今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数据显示,上海市级新优质学校由3年前的94所发展到164所。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从无到有,已经达到148个。两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覆盖207所。三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覆盖乡村学校近200所。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后,内部如何实现优质均衡?通过课程共享、教学共研、师资流动等举措,这些“家门口学校”赢得了口碑。
【抓牢教育人才“生命线”】
为何“反其道而行”,选择远郊的家门口初中?王加誉妈妈邵宇一说,一所学校的关键是“火车头”带得好。学校毗邻多所高校,又离家近,孩子可以每天多睡一会儿。
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刚建时,青溪中学原副校长包蓓姹作为教育集团内流动管理干部,出任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放弃“金领”待遇,投身并扎根郊区学校,80后的她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在奉贤家长圈里有口皆碑。
“一所学校不看分数走不下去,但只看分数走不长远”,学校教育理念与邵宇一对孩子的期待不谋而合。初中三年,他没有外出补课,成绩名列前茅,还是民乐团团员,获评奉贤区“新时代好少年”。去年学校入选市新优质项目校,在校学生数明显增加,连续两年获奉贤区“三满意”优秀学校称号。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家校社共育节。
青溪·青村联合中学教育集团有青村中学、尚同中学、洪庙中学、四团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5所成员校。“牢抓‘人才’这条学校优质发展的‘生命线’,通过管理组团“包干”和教师柔性流动,辐射优质资源。”青溪·青村联合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青溪中学校长薛晨红说,青溪中学保证每年有10%的教师,以支教形式流动至集团成员校,并担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尝试探索的管理组团“包干”形式,将有效管理模式辐射集团成员校,比如与包蓓姹一起输出的,还有青溪中学原教师干部培训负责人、大队辅导员,担任成员校教学副校长、德育主任。近年来,青溪中学先后输出了9位教育管理人员。“看似人才‘流’走了,实则内部留出更多空间,让优秀新人不断涌现。”薛晨红说。
青溪中学原校办主任王燕锋出任洪庙中学校长,带着这所远郊的小规模初中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入选强校工程,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近年来,集团成员校青村中学办学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源回流明显。奉贤双胞胎兄弟许淼、许洋自青村中学毕业后考入曙光中学,2022年高考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包班式”流动激发活力】
新学期,徐汇区世界小学一(3)班课前预备铃时间,孩子们轮流当起“小老师”。去年9月,建襄小学语文老师吴颖婷“流动”到世界小学,一起“流动”的还有同校数学、英语老师。她希望一年级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激发自我管理能力。
世界小学运动会。
世界小学地处市中心,但生源较多元、流动性大。高安路第一小学、建襄小学派出老师“包班式”流动,激发教学活力,带动学区相对薄弱的学校共同发展。世界小学校长陈丕君说,上学期学校共享学区科技嘉年华,新学期还将探索打造“AI老房子”等课程。
徐汇区“天平—湖南”学区由位育初级中学、高安路第一小学、建襄小学等11所中小学组成,聚焦“包班式”教师流动、“贯通式”课程建设,打造紧密型成熟学区。学区成立至今,百余名老师参与流动。“教师流动人员选配,从弥补教师岗位缺口转变为骨干教师示范性流动;流动形式从简单的‘咬尾式’流动,进阶为‘包班式’流动,流动教师的职能也从普通任课教师,提升为担任流动校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不断‘抬高底部’。”位育初级中学、位育实验学校校长焦爽说。
位育初中船模活动。
位育实验学校自2013年起由位育初级中学委托管理。近三年,有7位教师进行了两校间的校际流动,其中4名位育初中的骨干教师流动到位育实验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和主要学科教学,通过示范带动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位育实验学校将位育初中的校本作业结合本校学情进行编制和优化,形成校本化教学方案,这一举措使得位育实验学校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紧跟课堂节奏、有效复习。位育初中的“初三数学课堂练习体系”,在位育实验学校同样得到广泛应用,学生数学成绩显著提升,高思维水平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近三年,学校在位育初中的帮助下,建立智学网精准教学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更精确的学情反馈,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
九年一贯制的位育实验学校还与爱菊小学“牵手式”联动共建,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上培养了多位青年教师。“委托管理和学区一体化发展,让学校成了最大受益者。”位育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童灵窕说。
【让每所成员校师生受益】
“项目化学习该怎么做?”浦东新区首批区级紧密型教育集团观澜教育联盟成员校——六团小学课程教学部主任项子寅,对2023年遇到的挑战记忆犹新。她走进观澜小学浸润式跟岗学习后,晋升一级教师,成为联盟骨干教师和区数学骨干教师……让联盟成员校及其教师在共同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是观澜教育联盟锚定的目标。8所成员校一同聚焦问题、博采众长、共同成长。目前,观澜教育联盟形成了《我爱国学》《五彩少年绘蓝图》等特色课程,由8所成员校共建共享。每所学校还拿出各自的优质特色课程,形成体育、美术、科技、劳动和益智5大类12个课程群,30多名教师带着水墨画、自然笔记、航模等课程校际“流动”,为近5000人次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流动课程一同建构形成“观澜联盟课程资源库”,让每一所成员校师生受益。
不一样的学校,成就了一样的精彩。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在不到16年的时间,集团核心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和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内江路第二小学、水丰路小学、水丰路小学分校4所成员校,成了家门口好学校。在紧密型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集团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集团课程中心为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强有力支撑,教学质量中心解决教学骨干数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发展中心为成员校提供教师配置和流动。数据显示,集团高端教师增量明显,高级教师从5位提升至16位,区级骨干教师从4位增加到42位,覆盖集团所有学校。集团内5所学校学科质量差异程度日渐缩小,2所相对薄弱学校本地生源回流明显,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孩子留在“家门口学校”。
原标题: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内部如何优质均衡?|新时代教育强市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
题图说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运动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