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学期,北京市聚焦校园餐工作,试点推出创新菜品样式、推进“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推动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建设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平台等新举措,创新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校园餐质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让学生在校吃得更加卫生、安全、营养、健康。
创新菜品样式
让学生爱吃
“哇,有新菜啊!”在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初中部,初一(2)班的学生魏子航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食堂。餐厅新增的售卖窗口内摆放的芝士肉松焗豆腐、五彩银鱼蒸蛋、奶汁烤巴沙鱼等新菜品,让学生们惊喜不已。
记者现场看到,学生们排队购餐,秩序井然。在通道护栏上面,摆放着六幅挂图,介绍了新研发菜品的特点。餐厅内共有14个售卖档口。在新式菜品档口,五彩蔬菜炒鸡丁、香橙烤鸭胸、芝士肉松焗豆腐等10道新菜摆放整齐,静待学生挑选。
“今天是春季开学的第一餐,与往常不一样,我们增加了新菜品。”海淀实验中学校长林伟明告诉记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的帮助指导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喜爱并且营养均衡的新菜谱,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的“食谱库”。为配合新菜品的制作,学校还计划新添置万能蒸烤箱、大托盘、中盘、铁板等厨具和餐具。开学第一周,学校每天会推出10个新菜式,丰富学生的选择。
作为此次新菜品样式的试点学校,海淀实验中学在开学前就完成了厨师培训和菜品试做。“此次联合研发了50道新式菜品,突出了烹饪技法改良、中西口味结合、食材色彩搭配、文化体验、健康和营养等特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严旭阳告诉记者,研发新式菜品就是为了让学生爱吃。下一步,各方将在试点的基础上,收集数据,优化菜品,逐步在全市学校推广。
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会长王清霞表示,“让学生爱吃校园餐”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新菜式的研发更加注重食材的多样性和营养搭配,减少油、盐、糖的用量,更加注重感官呈现,色香味俱全。
“作为家长代表,到校陪餐,让我对校园餐有了更多的了解。学校这个学期新增菜品,丰富了孩子们的选择。学校的做法值得赞扬。”初三(7)班学生王奕涵的妈妈王小斐告诉记者:“现场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对新菜品充满兴趣,都很爱吃。”
“中央厨房+微厨房”
探索供餐新模式
今年,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二年级(2)班的杨祐宁无需再像往常一样自带餐具去上学了。“前几天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发通知告诉家长不用带餐具后,我非常高兴。”家长杨先生告诉记者,学校提供餐具,解决了家长的难题。
该校校长张桂芝告诉记者,这一喜人变化得益于市区教委新学期实施的“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项目,在这一新模式指导下,原本受空间所困的学校,可以将原来的粗加工间改为餐具洗消间,既解决了学生自带餐具的问题,又减少了学校食品安全的风险。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创新探索“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在东城区校尉胡同小学、体育馆路小学、西城区厂桥小学北校区先行试点,统筹区内空间资源,依托校外供餐企业建立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微厨房则设置在学校内,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解决城区学校空间制约问题。试点经验还将逐步推广。同时,也推动企业自我革新,探索推进校园餐行业运营模式集约化改革。
“‘中央厨房﹢微厨房’试点项目的落地,解决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自带餐具上学的实际困难。受托企业作为中央厨房严格挑选、处理食材,学校也对供货商资质、原始供货凭证和检验合格报告进行严格监管,双管齐下,保障食材质量安全。”体育馆路小学校长王晓霞介绍,新供餐模式下,统一采购、集中加工,凭借规模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种类的菜品,有效提升了餐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西城区厂桥小学毗邻繁华的平安大街,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多址办学,一所学校的两种不同供餐方式一直是学校管理层关注的重点问题。南址受办学场地的限制,没有食堂,900余名师生只能依靠餐饮公司集中配送,影响了饭菜的色泽和口感。而这一切,在新学期有了新变化。“在市区教委和市场监管部门支持下,学校联合餐饮企业在寒假期间依据‘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对北址食堂进行了改造升级,将学生食堂生产面积从157平方米增至207平方米。”校长李冬云告诉记者,学校从中央厨房引入净菜,这样可以将原有的粗加工间改造成别的功能区,扩大了主食间,新增了消毒柜、洗碗机、风淋通道,满足了外供餐的资质要求及供餐需求。新学期,南址900余名师生吃上了北址食堂制作的校园餐,比之前从亦庄餐饮公司送来的餐热乎可口、舒心放心多了。
创建营养健康食堂
提升学生膳食质量
早在新学期开学前,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校长助理刘伟就已经琢磨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园餐的营养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了。“今年寒假前,学校食堂获评‘北京市学校营养健康食堂’荣誉称号,这是对学校食堂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让这个牌子持续闪光。”
记者了解到,该校多年来在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上持续发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食堂日常运行中,学校严把食材采购关,从源头保障学生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根据肥胖、营养不良等特殊人群需求,提供专属推荐菜品,满足不同人员的健康需求。
刘伟介绍,新学期,学校的智慧食堂系统即将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食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备餐,减少浪费。此外,借助系统内部反馈系统,食堂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师生对菜品的满意度情况,据此可以对“不受欢迎”菜品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在北京市西城区香厂路小学,学校还组织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营养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烹饪时,采用蒸、煮等方式减少营养成分损失……这些举措确保了食品安全,让师生的每一餐都吃得放心、安心。
除此之外,学校还在华康里学生实践中心开设了“食育坊”,设计了“节气与美食”系列食育课程,组织开展“我是小小营养师”活动,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关于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饮食的意识。
两所学校营养健康食堂的创建工作由北京市教委联合市卫健委和市疾控局共同开展,目前全市已经有99所学校通过验收。营养健康食堂不仅要求学校在学生膳食营养健康均衡、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要在食育上下功夫,这也正是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共同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打出的“组合拳”。
大宗采购
筑牢校园“舌尖安全”防线
一份校园餐,从田间地头到端上学校餐桌,这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始终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而这其中,食品原材料采购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为此,建立大宗食材统一采购平台、统一采购标准和机制,成为广大中小学提高校园餐安全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餐费入口率的热切期盼。
“从这个学期起,北京市推动大宗食材集采平台建设工作,引导学校自营和承包食堂实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探索建立完善区域性大宗食材采购平台。”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2023年年底前,海淀区实现了所有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全部纳入校园食品大宗采购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含社区办园点)的食材采购100%纳入大宗采购。”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重点建设了校园食品大宗采购平台供应体系、可追溯体系、企业退出机制。大宗采购机制的建立,筑牢了校园“舌尖安全”的防线。
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北京将试点推行通过区域性自建平台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标准体系,严格供应商资质审核,为学校提供高效、安全、透明、优质的食材供应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李继君 赵艳国 邓丽
赵翩翩 凌月云 娄雪 王小艾
摄:付磊 杨旭 吕天翔
编辑:韩冲
校对:付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