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关注社区治理的相关从业人员和居民都有一个疑问:“业委会是不是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个疑问的源头是近期在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内容是《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征求对<关于居民委员会暂时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的指导意见(试行)>意见的通知》。在中心城区某街道最近举办的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研讨会上,也有不少与会的相关领域领导和基层治理专家学者提到了这份通知,还由此引发出“业委会有没有必要存在”等话题。

其实,这份通知的目的并不是要“一刀切”地取消业委会,而是要规范居委会在业委会缺位的社区更好地暂代其职能。但是,部分市民的疑惑甚至对取消业委会的期待,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醒:“业主与业委会理应情同手足、唇齿相依,为何在一部分业委会获得业主高度认可的同时,却有一部分业委会口碑不佳,甚至令人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业委会的工作不好干”,这是与会人士的共识。

“不好干”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居民诉求各不相同,要想人人满意很困难。特别是,一些治理举措往往会触及部分居民的利益,业委会有时要受委屈甚至冒风险。例如,杨浦某小区前段时间整治车位私装地锁,有些不愿意拆除地锁的车主竟然大晚上堵在业委会主任家门口,逼得他想辞职。在研讨会上,一位曾担任过5年业委会主任的专家也用亲身经历吐槽:“干业委会,累得半死!”

另一方面,业委会的工作绕不开“钱”字,维修基金、公共收益常常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就考验业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人品和法律意识。徐汇某小区就有一个对比鲜明的案例:前一任业委会管理时,小区每月临时停车费收益仅1000余元;新一届业委会上任后,每月收入当即上涨到约1.3万元。差距达到13倍,无怪乎业主要投票把上一届业委会选下去了。

业委会成员特别是主任的能力和人品非常重要,居民满意度高的小区,往往有一个靠谱的业委会带头人。比如,专家在研讨会上大加赞赏的徐汇区斜土街道嘉乐公寓业委会主任韩东萌,就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典型案例。

但是,并不是所有小区都能找得到“韩东萌”,这里面既有能力问题,也有意愿问题。正是因为业委会“不好干”,所以,不少有能力、素质高的居民,特别是本应成为骨干的中青年上班族并不愿意“蹚浑水”,导致最终当选的成员水准打折扣。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后续的业委会运作和社区自治的开展,进而引发对业委会存在必要性的讨论。

其实,“居代业”不是上文通知首创的新说法,早在202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住宅小区治理创新若干规定》中,就提到了居委会补位机制,允许居委会在业委会缺失时暂代其职责。近两年,“居代业”在杨浦、浦东等一些城区也都有一些成功实践,还解决了一些业委会存在时无法解决的社区难题。但是,需要厘清的是,“居代业”并不是要取代业委会,业委会制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不规范运作。所以,要通过党建引领、加强监督、动员更多高素质居民参选等方式,让业委会能真正代表全体业主、为全体业主服务,让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不缺位。

原标题:新民述评|业委会不好干?破局还需新思路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孙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