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居民区本该是宁静祥和的,但上海某小区的居民却连续多日被一位九旬老伯的呼喊声困扰。这位老人因家庭财产分配纠纷,选择在深夜大声呼喊,甚至在居委会"驻守"两天一夜,要求社区干部解决其诉求。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基层治理的困境,更暴露出"信访不信法"这一社会治理顽疾。

一、新闻折射的社会治理难题

这位九旬老人的行为看似极端,实则反映了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老人拒绝四位公益律师的帮助,执意要求居委会解决民事纠纷,这种"信访不信法"的做法,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给基层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当行政、民事争议出现后,信访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诉诸司法寻求解决,而是寻求信访;信访人不信司法权威,只信行政机关权威;不相信正常司法救济程序,只信任信访救济途径;百姓信上不信下, 信大不信小,信的是如何找到对的人,找到有权的人,用非常规的手段,不受法定程序限制能够一次性地解决问题。

类似案例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信访总量中,涉法涉诉类信访占比超过30%。这种现象导致基层治理陷入"大信访、中复议、小诉讼"的困境,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这种现象暴露出当前纠纷解决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信访机构承担了过多本应由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而司法权威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二、"信访不信法"现象的深层原因

当事人对司法程序存在认知偏差是重要原因。许多人认为司法程序复杂繁琐,且存在终审制度,不利于保障其权益。这种认知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看似"便捷"的信访途径。

信访制度的特殊功能也助长了这种现象。信访不收取费用、程序简单、周期短,且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这些特点使其成为部分人的首选。但这种选择往往忽视了信访的法定边界。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传统社会中"青天老爷"为民做主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习惯用官阶高低来衡量问题的解决可能性,这种思维定式与现代法治理念存在明显冲突。



司法公信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部分司法案件处理不当,加上自媒体过度渲染,导致一些人对司法公正性产生怀疑,转而寻求信访途径。

三、破解困境的路径选择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根本之策。要明确信访与司法的边界,确保各类纠纷通过法定渠道解决。同时,要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当事人提供更多选择。

提升司法公信力至关重要。要通过提高审判质量、加强司法公开、完善法律援助等措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要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改变"信访不信法"的思维定式。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也是重要环节。要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九旬老伯深夜扰民事件虽是个案,但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真正树立法治权威,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信访不信法"的困境,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