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症,不是靠钱包救,而是靠脑子救。
——凌志军
2007年2月,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刚刚写完自己的一本新书,正当意气风发之时,医生告诉凌志军,他确诊了“肺癌晚期”,并判断他还有三个月可活。
这对凌志军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此时仅有44岁的他正值壮年,就要面临时日无多的噩耗。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使用化疗治疗手段。凌志军一意孤行的拒绝化疗,回家自己进行疗养。
五年后复查,癌细胞竟然完全消失了,这几年他究竟做了什么?
1963年,凌志军出生在北京,十年动荡中,15岁的他不得不辍学,被下放到工厂里当了一名电工,但这并未阻止少年求知的欲望。他每天都会利用休息时间,找个没人的地方看书。
动乱结束,凌志军参了军,但依旧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后来部队发现凌志军文笔不错,便让他负责部队的日常稿件。转业后,有工作经验的凌志军成了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回到了在北京的父母身边。
凌志军在工作之余,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在30岁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在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1998年,凌志军与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一书大获成功,成为当年国内年度第一畅销书。面对这样的成就,凌志军并未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2000年,《追随智慧》一书的发表再次得到了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当年的最佳纪实文学。凌志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凭借其犀利的文笔,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深受民众喜爱。
凌志军的作品总是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
工作30余年,凌志军早已成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还与爱人组成了新家庭。
如果不是因为患癌的话,他的人生实在是美满至极的。
2007年2月的一天,凌志军在家中一如往常的忙着写稿,他非常喜欢这份写作的工作,工作起来经常就是十几个小时。
当时身体还年轻还感受不到劳累,可这天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身体不对劲,有时候就只感觉头昏昏沉沉的。
本以为只是简单的劳累过度,休息休息就可以了,可过了一会儿之后他竟然直勾勾的昏倒过去。
这一幕让妻子心惊肉跳,她毫不犹豫地冲到丈夫身边,竭尽全力将他拖到了床上。惊慌失措的她四处打电话,向医生朋友寻求急救建议。经过一番紧张的努力,凌志军终于苏醒过来。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妻子坚持让他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然而,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凌志军竟然得的是肺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
癌细胞扩散了,颅脑、肺叶、肝脏里都有恶性肿瘤,他脑袋里那个是肺癌扩散造成的。
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他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
随后,凌志军携家人开始了漫长的寻医之旅。
为了把病治好,凌志军跟他妻子把北京那些有名的肿瘤专家都问了个遍,中医、西医各种法子都尝试了一番。
妻子甚至跑到上海找名医,然而每个专家一听说凌志军得的是癌,就直接给他的病情下了定论,说是肺癌晚期,没法治了。
要是在化疗的时候搭配着吃特效药,能再多活几个月呢。
在接连遭遇挫折之后,凌志军的心态逐渐转向了消极。
然而家人依旧不愿放弃,经过多位专家的会诊后,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通过手术切除他体内的癌变组织,随后采用化疗方法以阻止癌症的复发与扩散。
随后,凌志军步入手术室,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手术圆满完成。
术后,医生依旧没有放弃,反复劝告凌志军考虑采用化疗和药物维持健康,但均遭到了他的婉拒。
躺在病床上,凌志军凝视窗外,回忆起过往的四十载岁月,不禁泪流满面。
凌志军曾目睹因癌症离世的父亲临终前遭受的痛苦,
化疗的副作用几乎将其父折磨得不成样子。
随意触摸,手上满是脱落的头发,最终不得不剃光头。
夜晚疼痛难忍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甚至到最后连强力镇痛剂也效果甚微。
长期化疗引发的副作用让他变得更加脆弱。
进食困难、频繁呕吐成了常态,体重骤降十几公斤也是癌症患者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未能战胜病魔。
他不愿像父亲那样丧失尊严地生活,因此无人能够说服他接受化疗以延长生命。
即便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他决心为自己而活。
出院后,凌志军辞去了所有工作,将家迁至郊区,远离城市嘈杂,采用更自然的生活节奏,以促进身体逐渐康复。
吃饭时,凌志军对食材的选择特别挑剔,他吃的全是自然生长的食材,并且肉菜搭配得恰到好处。
吃的东西种类可真不少,不光有粗粮,还有好多纤维素满满的蔬果。每餐控制饮食,只吃至七分饱,摒弃以往贪吃习惯,避免过量导致胃部不适。
凌志军特别看重排泄这事儿,他每天都会喝差不多2.4升的水,他会把这些水匀到一天的不同时候来喝,保证自己整天都能有水喝,帮助身体排泄。
他还每天都会睡够8个小时,也从来都不熬夜到天亮,坚持每天早早睡觉,早早起床,同时安排固定时段进行五公里步行锻炼。
等体力恢复好了,凌志军就去做户外运动了。
他喊上几个好友,不是去爬山,就是去游湖,户外那新鲜的空气跟自然的景色,使凌志军格外畅快。
三个月过去了,凌志军依旧活得挺不错。医生所说的死亡压根没出现,相反,他的身体还逐渐变得轻松了。
就这样,在他被确诊为肺癌的三个月后,老婆又领着他去做检查了,竟然发现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开始缩小。
他受到这次检查结果的鼓舞,继续按照这种生活方式坚持了五年。
除了在北京疗养以外,凌志军偶尔也会去到其他城市散心,苏州、深圳等地他都去过。每到一处就会住上几个月,到一些人少僻静的地方“隐居”。
因此,凌志军看起来不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反而像是一个自闹市中隐居的方外人士。
这样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对凌志军的病情果然起到一定的作用。曾经在苏州待了几个月后,凌志军就感觉自己咳嗽、胸闷的情况好了很多。
最终,他在2012年再次前往医院检查,惊喜地发现他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无踪。
这个曾被宣告“生命倒计时”的人,竟然重获新生。他也被誉为我国的“抗癌第一人”。
他的经历不仅令他本人难以置信,更是让周围的人感到震惊与好奇。
这种从绝望中走出来的奇迹,仿佛在向世人讲述一个道理:癌症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失去希望的往往是内心的恐惧。
彻底战胜癌症后,凌志军可没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照样坚持锻炼,坚持吃有益健康的东西,即便岁数大了,他身体依旧挺健康。
接着,他就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战胜癌症的心得。可他也讲了,他这只是分享而已,他的办法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不能瞎跟着干。
不少癌症患者的家属都纷纷找凌志军,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凌志军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了一本书,给大家分享了出来。
他还将自己的抗癌方法总结为“康复九策”:
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不过度治疗;
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不抢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
注重“吃喝拉撒睡”,多吃杂粮、粗粮,少吃大鱼大肉,多喝水,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早睡早起,不熬夜;
没事多步行,此外晒太阳、深呼吸、调节心情、家人的关爱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都被凌志军视为自己能够抗癌成功的法宝。
这本书对很多人帮助很大,病人犹如看见了朝阳,凌志军创造了奇迹,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
参考资料:
《重生手记》——凌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