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G 治疗膀胱癌的免疫学机制 BCG 的附着与内化

BCG 灌注后,其细胞壁上的纤连蛋白附着蛋白与尿路上皮(尤其是受损尿路上皮)和膀胱癌细胞表面的纤连蛋白结合。膀胱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通过与整合素的受体介导相互作用内化 BCG,之后 BCG 抗原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 类和 II 类分子分别呈递给 CD4 + 和 CD8+ T 细胞,引发以辅助性 T 细胞 1(Th1)为主的免疫反应,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 -γ(IFN-γ),同时 BCG 还能激活并成熟树突状细胞(DCs),参与 Th1 型免疫反应,且 BCG 被膀胱癌细胞内化后可通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一氧化氮,对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 。


BCG 相关分子模式及作用

iBCG 的作用主要由抗原呈递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分枝杆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介导。例如,巨噬细胞和 DCs 中的 Toll 样受体 2(TLR2)可识别分枝杆菌细胞壁分子,TLR9 可识别未甲基化的分枝杆菌胞嘧啶 - 鸟嘌呤二核苷酸 - DNA 基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 2(NOD2)受体可识别分枝杆菌胞壁酰二肽。此外,坏死或受损的膀胱癌细胞可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细胞募集

iBCG 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作用和释放促凋亡蛋白直接破坏膀胱癌细胞,还能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限制癌细胞迁移。多种早期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 细胞、B 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的募集有关,NK 细胞在 iBCG 介导的抗癌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可有效浸润膀胱肿瘤并杀伤肿瘤细胞 。


训练免疫的作用

训练免疫(TI)是 iBCG 诱导的抗癌免疫反应中一个重要方面,指免疫系统在受到病原体(如 BCG)刺激后,对相似或不相关免疫刺激能更有效反应。BCG 诱导 TI 的过程涉及自噬途径,自噬溶酶体裂解的分枝杆菌片段通过 NOD2 受体触发免疫反应,诱导 IL-1β 等细胞因子产生,促使骨髓重编程髓系细胞祖细胞,维持 TI 相关的功能改变。在 iBCG 维持治疗中,幼稚先天免疫细胞受到训练并反复刺激,增加诱导周期可改善无复发生存期。


细胞因子的作用

iBCG 灌注后 24 小时内,可在 NMIBC 患者的血清和尿液中检测到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部分细胞因子与 Th1 反应相关,且多次灌注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更大。不同细胞因子的产生时间和来源有所差异,如 IL-1β 和尿 CCL2、CCL5 在第三次灌注后达到峰值,IFN-γ 在第四次灌注后达到最高水平。此外,某些细胞因子与肿瘤复发和进展相关,如 CCL27 血清水平与肿瘤微环境中调节性 T 细胞(Tregs)数量相关,高表达与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期有关。

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BCG 可诱导 Th1 极化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大量涌入,激活组织巨噬细胞(M1 样),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引发肿瘤细胞靶向的 Th1 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极化具有重要意义,M1 样巨噬细胞与良好预后相关,而 M2 样极化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则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免疫抑制。此外,BCG 治疗前肿瘤微环境中 CD4+ T 细胞、T-bet+ T 细胞与复发率相关,Th1、Th2 和 Th17 功能的平衡对 iBCG 治疗反应至关重要。

BCG 的生产、给药及方案

所有卡介苗菌株均源自 Albert Calmette 和 Camille Guérin 开发的原始牛分枝杆菌亲本菌株,目前市场上有多种 BCG 亚株用于膀胱内灌注,虽基因不同,但多项研究和荟萃分析表明,不同亚株在治疗膀胱癌的疗效上无显著差异。iBCG 给药方案通常包括诱导期和维持期,诱导期为每周灌注 1 次,共 6 周,维持期为 1 - 3 年,高危患者维持 3 年,中危患者维持 1 年。然而,2012 年 Sanofi 工厂的问题导致 BCG 供应短缺,为此人们提出减少剂量或维持灌注次数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疗效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剂量减少优于减少诱导和维持周期。

iBCG 免疫疗法的临床疗效

对于 NMIBC 患者,初始治疗为最佳 TURBT,高危患者接受 iBCG 治疗效果最佳。iBCG 在预防 NMIBC 复发方面优于 TURBT 单独治疗或 TURBT 加化疗,且维持治疗时效果更显著。高危 NMIBC 患者接受 3 年全剂量维持 BCG 治疗时无复发生存期最佳,中危患者 1 年维持治疗可能足够,同时 iBCG 还能减轻或推迟膀胱癌进展风险。多项研究表明,iBCG 在预防肿瘤复发方面优于膀胱内化疗药物,如比表柔比星、丝裂霉素 C(MMC)等,但也有研究显示在某些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且 iBCG 在 70 岁以上人群中疗效相对较低,但仍优于表柔比星。

目前通过膀胱镜检查和尿液细胞学检查进行随访,同时研究了多种尿液分子和血清生物标志物作为 iBCG 反应的预测指标,如尿液中 IL-8、IL-18、TRAIL 等细胞因子水平,血清中 TNF-α、CTLA-4 等生物标志物水平,以及 T-bet、GATA-3 等转录因子表达情况。此外,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可用于预测肿瘤复发和进展风险。NMIBC 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肿瘤是疾病的关键进展,复发和进展率分别为 32.0% - 47.8% 和 9.5% - 14%,年龄、肿瘤数量、大小、分级等是相关的独立因素,目前有多种模型和工具用于计算复发和进展风险,如 CUETO 评分模型、EAU NMIBC 2021 评分模型和 AUA 风险分层系统。


BCG 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 iBCG 相关短期 / 自限性不良事件(iBCG-ST/SLAEs)

iBCG-ST/SLAEs 较为常见,通常在 BCG 灌注后 48 小时内出现,表现为局部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排尿困难、尿急、尿频、血尿和耻骨上不适)或全身症状(如发热、流感样疾病、寒战和肌痛),一般持续不超过 48 小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或仅需对症处理。这些不良事件与 BCG 的反应性和抗癌活性相关,如发生 iBCG 相关不良事件的患者尿液中 IP10、IL-6 和 IL-8 水平较高,iBCG 诱导的下尿路症状(LUTS)是主要表现,约 20% 的患者因严重 LUTS 中断 iBCG 治疗,导致癌症进展,其发生机制包括膀胱致敏、炎症、上皮通透性增加以及膀胱神经与 BCG 的直接相互作用。



欢迎来到医食参考新媒体矩阵

2023年疫苗接种攻略

阳过了,该怎么打疫苗?最全接种指导手册来了

撰写| 生物制品圈

校稿| Gddra编审|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Alic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