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连云港市市长邢正军专题调研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强调要抢抓农时、周密部署,科学开展田间管理。春节刚过,万物复苏,连云港各地利用晴好天气加紧小麦施肥,开展春季农业生产,促进小麦春季拔节生长,助力今年夏粮丰收。

小麦施肥

播撒希望的“养分”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小麦迎来返青施肥的最佳时期,连云港市的施肥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今年连云港市小麦播种面积376.4万亩,较上年增加4.6万亩。大面积的施肥离不开无人机、植保机等设备的帮忙,这些设备成为田间“主角”,为小麦的茁壮成长播撒下希望的“养分”。


图源:赣榆发布

在连云港赣榆区塔山镇一处种植基地里,操作人员熟练操控无人机和植保机掠过麦田,精准地将肥料播撒在每一株麦苗周围。据了解,这些无人机和植保机每天作业面积可达数百亩,效率是人工施肥的数十倍。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田间管理,在2月底之前完成全镇冬小麦施肥工作,为粮食增产、群众增收保驾护航。

除了无人机和植保机的助力,连云港还布设传感器采集系统。在赣榆区城西镇高标准农田里,冬小麦已是绿油油一片。农技人员通过布设传感器采集数据,上传至云端对土壤养分进行全面体检,实时显示每块田地土壤养分分布情况。按照“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加什么”的原则,根据每块土地的地力情况,在不同的区域追加不同的施肥量,实现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周期生长需求,极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帮助农民群众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以往农民种地都是根据经验管理,不仅肥料利用率不高,而且产量得不到提升。我们通过土地托管服务的模式,精准科学配肥,每亩降低肥料成本大约15元,产量提高150斤以上。”城西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办公室主任介绍。

加强管理

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早春是小麦管理的关键时期,连日来,连云港各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仔细查看苗情、墒情,及时指导春季麦田管理,为夏粮丰收打牢基础。


图源:灌南发布

在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闸北村的小麦高产创建田里,绿油油的冬小麦像绿色地毯覆盖在田野上一样,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地村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据了解,灌南县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68万亩,且播期集中、墒情好、出苗快。但今年受天气影响,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干旱少雨,小麦越冬期推迟,增加了小麦冬前旺长、病虫草害发生和冬春冻害的风险。为助力夏粮再夺丰收,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小麦生长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及时开具有效“药方”,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图源:东海发布

除了灌南县,连云港东海县也在抢抓冬小麦管理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冬小麦灌溉工作。在东海县石榴街道麻汪村的高标准冬小麦种植田里,农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小麦灌溉工作,一根水管笔直地“躺”在麦田中,灌溉用水顺着渠道流向农田,浸润每一棵麦苗。浇好水,尤其是土壤疏松田块,及时灌溉能有效保护小麦根部。此外,东海县农技站还及时组织人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查墒情,看苗情,因地制宜,分区域、分片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灌溉的重要性,并开展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活动。

春灌供水

打好抗旱保灌“主动仗”

2月8日以来,随着石梁河水库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强有力的轰鸣,连云港市抗旱保春灌工作正式按下“启动键”,拉开了今年春灌供水序幕。


图源:连云港发布

在东海县石梁河镇张湖村,村民们正忙着引水灌溉。随着汩汩清流不断涌入,村里的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村民王大爷站在田埂上,看着水流缓缓流入田间,说道:“今年冬天雨水少,多亏了水库及时放水,不然春耕就耽误了。有了这些水,今年的收成有保障了。”

为有效应对持续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连云港水利部门坚持早谋划、早行动,年前通过合理调度涵闸泵站,拦蓄雨洪资源,提前储备水源,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和农业生产稳定。目前,水库的蓄水量充足,能够满足下游农田的灌溉需求。同时,连云港还加强了对灌区渠系的疏通和维护,使得灌溉水能够顺畅到达每一块农田。

当前全市11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达4.87亿立方米,可用水量4.29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6%,其中石梁河水库蓄水量2.71亿立方米,为灌区储备了充足水源。去年12月,石梁河水库已向灌区完成一轮冬灌供水,共1100万立方米。

接下来,市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将通过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和墒情,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并制定针对性的抗旱措施。同时,还将继续加强与气象、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抗旱合力,保障抗旱保供工作顺利开展。

文/崔欣

资料来源:连云港发布、赣榆发布、灌南发布、东海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