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宝玺,绝大部分得以保存至今,种类齐全,体系完备,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皇帝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情趣、文化修养,成为难得的宫廷史研究资料。其中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的印文择取上范围极其广泛,来源多样。许多印文不仅直接或间接出自儒家经典、古代著名诗文中的名篇佳句,更为特别的是有相当多的印文出自乾隆皇帝自己的御制诗文。此方田黄石“几席有余香”玺的印文即出自乾隆皇帝皇子时期所作的《白鹿洞》诗。

“几席有余香”玺

此玺为寿山田黄质地,上部雕锦书画卷式钮,印文为阳文“几席有余香”五字。此玺钤用广泛,是钤用频率很高的乾隆皇帝御用宝玺之一。

鉴赏家程欢评价:“如果乾隆皇帝生活在现代,一定是朋友圈的‘点赞狂人’,他经常喜欢在他各类的书画上留下‘好评印记’。”

通过现在可以见到的钤有此玺的清宫藏品实物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知此方“几席有余香”小玺的钤盖使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作为乾隆皇帝御笔书法和题记上的引首章使用;二是作为御笔书法和题记上的压脚章使用,或单独或与其他小玺配合钤用;三是在小幅御笔书画上钤用。这种情况一般根据书画上的空余之处相机钤盖,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在位置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在著录中多以“册内分钤”或“卷内分钤”的方式出现;四是作为骑缝章钤用。

“我更喜欢把这枚章称为‘文人章’,它把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个志向,浓缩在轻巧的身体里,有厚重的文气。所以它配得上这么多大佬级的书画,在上面留印。”程欢说道。


《五牛图》(局部) 左上为“几席有余香”玺

此方“几席有余香”玺材质在《乾隆宝薮》《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都标注为“洞石”。所谓“洞石”是清宫对通灵温润的石质印材的通常称谓。此小玺的材质色黄如蒸栗,晶莹剔透,温润绵密,光照下均匀纯净,极为通灵可爱,是典型的寿山田黄冻石。小玺材料切割规矩,印钮的雕刻亦十分精细。印的上部雕刻成书函和卷轴,并用丝带将二者系在一起。书函外套和卷轴的锦地花纹、丝带柔软飘逸的质感都通过细腻的刀工技法得到很好的表现。而且印钮的书卷组合和印文的内容也相互关照,互为表里,十分贴切。此玺体量不大,但印钮布局繁简有致,层次分明,体现出高超的经营布局和雕刻技艺,显现出御用玺印的精致和品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