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火爆全网的天宫藻井冰箱贴之后,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一款最新文创产品——“开门见乾隆”,同样广受游客们的欢迎。冰箱贴上有个机关,打开以后就可以看到可爱的卡通版乾隆皇帝!为什么“开门”见到的是乾隆呢?这就要说到古建馆所处的先农坛了。


先农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十八年,由当时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它依照洪武九年南京先农坛的旧制而建,专门用来让皇帝们“亲耕享先农”。作为“礼为天下先”的敬农之所,先农坛不仅是明清皇家坛庙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的14处遗产点之一。

最初,先农坛并不是称“先农坛”,而是称“山川坛”,主要作用是供皇帝祭祀诸路神明,如“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川坛”更名为“神祇坛”。此时,先农坛经过一系列扩建,增建了太岁坛、天神坛、地祇坛等,后来也发展成为目前先农坛的主要建筑群落。万历年间,先农坛又增建了斋宫、神仓等建筑,自此先农坛由“神祇坛”改名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先农坛”。这之后,先农坛有了农祠祭署,规模越发宏大,建制也逐渐完善,成为皇帝“重农”的亲祭之所。

清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颁旨,让全国各府州县仿制建造先农坛,亲自率领人民耕田、行礼,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清乾隆年间,国家政局稳定,国力昌盛。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对先农坛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改建和扩建,并将斋宫更名为庆成宫,成为皇帝祭享先农、亲耕耤田礼成庆贺之所。坛内种满了松柏榆槐,苍松佳木,形成了一个与祭祀庄严肃穆氛围相衬的仪树阵列。从此,北京先农坛的历史格局正式确定。古建博物馆推出的这款“开门见乾隆”,正是因为乾隆皇帝使得先农坛有了这一华丽的变身,所以开门见到的就是乾隆啦!

中国古代社会,自皇帝至平民百姓,都将充盈的粮食看作社稷稳定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皇帝每年都会亲自祭祀掌管农业的神灵。“工作狂”雍正皇帝在位13年,亲祭先农坛12次,亲耕12次,只有一次是派官员代为祭祀。乾隆皇帝更加热衷亲行率耕,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在位60年中有28次亲行耕耤。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用于描述地界狭小、微不足道的俗语——“一亩三分地”,就来自皇帝的耤田礼。

所谓耤田礼,就是由皇帝自上而下举行的一场亲耕仪式,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也祈求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古代宫廷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一般选在仲春时节,春耕之前。先农坛举行祭祀礼仪的当天,皇帝将带领朝臣亲临祭坛,在导引官的引导下来到耤田位,开始亲耕。皇帝亲自耕作的那片土地就被称作“一亩三分地”。它长十一丈、宽四丈,分为十二畦。这块地中间的部分由皇帝耕种,两侧由王公大臣耕种,以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2024年年底,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正殿和后殿的屋顶采用皇家建筑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彰显其尊贵地位。到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祭农文化的精髓,还能欣赏到古代建筑的精华,可谓一举两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编辑/陈品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