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郑州的朱云在咨询专家后,以17万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传家宝:乾隆古画。

可两年后,他却惊奇地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卖出去的这幅画居然在拍卖会上卖出了8700多万元的天价。

中间相差了将近五百倍,朱云看着那个数字,只觉得天旋地转,愤怒的他马上将鉴定团队告上了法庭。

他为何会如此低价卖出传家宝呢?最终故事的结局如何呢?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 细节可能存在润色 请理智阅读 仅供参考

«——【·被低价骗走的“传家宝”·】——»

朱云家住河南郑州,祖上曾在清朝宫廷当差。

相传在乾隆年间的一次宫变中,朱云的先祖无意中得到了一幅乾隆亲笔所绘的《嵩阳汉柏图》,并将其偷偷带出宫中。

从此,这幅画便成为朱家的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作为这一代的传人人,朱云对这幅画倍加珍惜,他将画作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家中保险柜里,平日里轻易不示人。

但随着近年来古玩字画市场的兴起,朱云心中不免有些蠢蠢欲动。

他暗自琢磨,要是能找个机会给画鉴定一下真伪,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

2009年初,在亲友的建议下,朱云决定参加央视的鉴宝节目《华豫之门》。



节目现场,朱云遇到了一位名叫刘岩的鉴定专家,刘岩西装革履,举止得体,自称是故宫博物院特聘专家。

他仔细端详了朱云带来的画作,表示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给出结论。

而节目结束后,刘岩主动邀请朱云进行私下鉴定。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朱云答应了刘岩的邀请。两人约在一家高档宾馆见面。

刘岩向朱云出示了各种专业证件,随后拿出放大镜、紫外线灯等仪器,对画作进行了详细检查。

他不时发出"嗯"、"啧啧"的声音,时而皱眉,时而点头,看起来颇为专业。



经过一番"鉴定",刘岩得出结论:这幅画确实是"老物件",但并非真品,很可能是早些年间的仿品。

他表示,这种仿品市场上并不少见,最多也就值个三万元左右。

听到这个结果,朱云失望地表示要离开,刘岩却突然提出了一个建议。



他说虽然不是真品,但这幅画做工还是很不错的,他认识一些专门收藏古仿画的朋友,说不定他们会感兴趣。

如果朱云不介意的话,他可以帮忙问问。

朱云想了想,觉得与其把画带回家吃灰,不如卖掉换点钱,便同意了刘岩的提议。



没过多久,刘岩就联系上了朱云,说有个朋友对画感兴趣,愿意见面谈谈。

在刘岩的安排下,朱云见到了这位"收藏家",对方表示,虽然画作是仿品,但因为是刘专家介绍的,可以适当给个高价。

最终,双方以17万元的价格达成交易。



尽管远低于朱云的心理预期,但比起刘岩之前的估价已经高出不少,朱云也就勉强接受了。

就这样,朱云家传百年的"宝贝"易主了。

可如果他能料到后面发生的事,怕是打死也不会把画就这样轻易地卖出去。



«——【·17万变8700万·】——»

2010年12月4日晚,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五周年秋季拍卖会如期举行。

当晚20点37分,中国古代书画夜场拍卖迎来高潮。

随着拍卖师激情澎湃的介绍,一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清代乾隆御笔山水画闪亮登场。



这是世间少有的乾隆真迹,其价值不言而喻,而现场许多人正是为了这幅画而来的。

众人摩拳擦掌,纷纷想要把这幅惜世珍品带回家。

而这幅画一起拍就是2500元的天价,经激烈竞价,最终以7800万元天价成交,打破了乾隆画作的成交价格记录。



现场媒体疯狂拍照报道,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在古玩收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可谁也想不到,就在一年前,这幅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画作,却以区区17万元的价格易主。

画作原主人朱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珍藏多年的传家宝,居然真是传世名画!



«——【·艰难的维权之路·】——»

2011年12月,当朱云看到铺天盖地的拍卖新闻报道时,惊得手里喝茶的碗直接掉在了地上。

他立刻认出,那幅拍出天价的《嵩阳汉柏图》,正是自己卖出的那幅画,而卖出这幅画的人,正是刘岩!

朱云回想起整个交易过程中的种种蹊跷,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愤怒的朱云决定起诉刘岩,很快他就发现,维权之路居然是如此艰难。

朱云惊讶地发现,所谓的"鉴宝专家"刘岩竟然有两个!这两人不仅同名同姓,连资历都惊人地相似。

一个在广东东莞,一个在北京,二人就像六耳猕猴,让朱云一时之间分不清真假。



经过仔细辨认,朱云确定北京的刘岩才是当年的"鉴定人"。

可是面对朱云的指责,北京刘岩矢口否认曾私下鉴定过画作,他声称自己只是个中间人,帮朋友牵了个线。

至于拍卖的那幅画,刘岩辩解说那是他后来又收到的真品,花了好几百万才买到手。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没有合同和录音等关键材料,加上画作经手人难以追查,朱云最终败诉。

这场官司不仅没能为朱云讨回公道,反而让他背上了巨额诉讼费用。

朱云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河南老家,而这件事也成为了他余生的心结。



«——【·结语·】——»

朱云的经历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可这样的悲剧在古玩收藏界并非孤例。

每一件流失的文物背后,都有着类似的故事,它们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

希望通过朱云的故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让我们共同努力,杜绝"嵩阳汉柏图"式的骗局再次上演,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来源:

北方网



新浪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