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有三候,一候獭祭鱼
雨水一到,水獭们就开始捕鱼了
这群毛茸茸的“渔夫”
最爱把“战利品”整整齐齐码在岸边
像在祭祀一般
这不,这条“鳜鱼”就被捕啦️
青玉含雨,鳜尾摇春
这条鱼满溢着春的气息~
这条宋代的青玉鳜鱼
通身泛着春雨洗过的青色
混着泥土浸染的斑驳(玉表面受沁)
鱼身线条像被春风裁剪过般流畅
鱼鳍薄如新发的柳叶
圆溜溜的眼睛闪着灵动的光
古人雕玉讲究“以刀代笔”
宋代匠人绝对是隐藏的“鱼类学家”
鱼身隐约可见阴刻斜格网纹
鳍、尾阴刻细线
每一片鱼鳞都雕刻得细致入微
背鳍上的锯齿也暗藏心机
似春风拂过麦芒
颇具雨水节气“乍暖还寒”之感!
鱼尾微微翘起的弧度
仿佛下一秒就要甩你一脸春江水
这不正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
“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真实写照吗?
谁家挂件这么香?
能吃能戴还招财!
别看鱼如今只是“饭桌上的主角”
搁古代那可是吉祥圈“顶流”
不仅能吃,还能随身携带
这枚青玉鳜鱼挂件
脊部有一穿孔
可穿系,作为佩、坠饰
有着“富贵有余”双重寓意的它
绝对是吉祥buff叠满的“隐藏款”~
其实,古人对鱼的喜爱由来已久
早在新石器时期
先民们就把鱼视作生命图腾
陶盆上承载着部族繁衍的祈愿
△新石器时期·人面网纹彩陶盆,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宋代,玉器世俗化风格渐盛
宋人把鱼做成"周边"
鱼的谐音梗更是被古人玩出花
书生戴着盼“鱼跃龙门”
新娘压箱底求“多子多余”
老农揣怀里愿“贵雨盈仓”
连《东京梦华录》都记载着
汴京百姓春日佩“玉鱼”的风尚
△辽·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尾鱼,游过五千年文明长河
在陶土、青铜、瓷釉、丝帛上
留下永恒的涟漪
衔接着中华民族对自由美好的集体记忆
雨水至,万物生
感受节气里的中国式浪漫
雨水,是春日里的第二个节气
雨水降至,冰雪融化
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小小鱼儿
既是雨水节气的“情报员”
更是穿越千年的“春日信使”
宋人早就参透这份浪漫
把春天封印在青玉鳜鱼中
将生活的期盼化作诗行
让每个春天都带着
玉的温润、鱼的欢腾
还有獭祭鱼时溅起的水花香
水獭在岸边码鱼祭天
匠人在案头雕鱼祈愿
陆游在窗前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
而今天的我们
透过这尾游过几百年的玉鱼
聆听古人对春天的告白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浪漫~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