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鲁孟琳

“三江潮涌处,文脉自风流。”千年古城嘉州(今乐山),这座被三江碧水环抱的川南重镇,曾见证南宋诗人陆游人生中一段独特的仕宦时光。怀揣“寓公仅踵前人迹”之志的陆游,履职嘉州,虽驻留不足一载,却在岷江畔留下他的诸多诗篇。

细雨润蓉城,阿来书房内氤氲着诗墨芬芳。2月22日下午3时,作家阿来的“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第十一讲顺利举行。本场讲座中,阿来以“聊欲今生识伟人”为主题,以陆游1174年在乐山所写的《阅凌云大像》这首诗为线索,分析陆游追求超越的精神世界。封面新闻客户端对这场讲座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


阿来在讲座中

陆游与苏轼的精神共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在一个春天,脚步轻快、心情很好的陆游去观瞻嘉州当地很出名的石刻造像“乐山大佛”。

阿来说,从陆游的诗可以看出,陆游的思考不落世俗追求现实功利之窠臼,而是寻求一种超越时空、充斥宇宙的精神力量。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的宏大视野,恰与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大时空观,形成跨越近百年的精神共振。


阿来在讲座中

阿来还将钩沉陆游《入蜀记》与范成大《吴船录》的文本互文,透过两位南宋文人的三峡行旅笔记,剖析古代士大夫对自然伟力与人文传承的辩证思考,还蕴含着对天地时空的哲学沉思。

阿来又谈及古今工程美学,他以都江堰与苏堤为例,揭示古人“道法自然”的营造智慧:“李冰父子以鱼嘴分江的妙思,苏轼疏浚西湖时造就的苏堤春晓,都在解决现实困局的同时,创造了永恒的美学价值。”

阿来还提到,今天我们很多人旅游的方式,一进到景区,只顾走马观花,拍照打卡。“其实真正的文旅不该是浮光掠影的打卡,而应如陆游般以诗心丈量山河。”

此前十讲中,阿来已系统梳理陆游的蜀中足迹:从剑门关的霜蹄蹴踏到罨画池的海棠照影,从蜀道驿站的星霜秋雨到成都闹市的市井烟火,一幅南宋文人在蜀地勾勒的精神图谱渐次展开。在阿来的讲述中,一个既怀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壮志,又在山水间获得心灵安顿的立体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阿来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冲击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

当过《科幻世界》主编的阿来,对科技发展动态一直保持敏锐的关注。在本次讲座的提问环节,就有读者提到当下很热门的话题: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阿来回答说,其实他更关注人工智能给整个社会劳动结构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人工智能如果仅仅冲击文学创作,也就罢了。如果仅仅是那样,无非最大的冲击就是像我这样的作家不用再写作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正在给全人类带来大量普通工作岗位的消失,以及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冲击,这种变化带来的深层影响,有待于大家进一步认识和消化。比如说,将来的社会,会不会只有极少数极创造力的人、不断能够进行发明创造的人才有用?大量的没那么有创造力的人,怎么办,其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一百年前,科幻小说就有幻想过这样的场景,如今就近在眼前。”

此外,阿来还说,自己虽然没有使用人工智能写作,但对人工智能工作的机制还是保持高度关注,“它首先是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我提醒大家要注意,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不同语种、语料库之间的竞争。到底你给它喂什么语料、数据,这很重要。这个数据是泡沫的还是本质性的?比如说,就目前而言,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这也跟它摄入海量的泡沫信息也有关系。”

(图片由阿来书房提供,摄影:高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