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苏东坡传》《三苏全书》《人生得遇苏东坡》,漫步于三苏园,仿若穿越千年时光,得以与 “北宋巨星”“北宋第一网红” 苏东坡倾心对话。这位千年文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着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思考、用心追寻,从中体悟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人生真谛,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皆能有所启迪。
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二十九(1037 年 1 月 8 日),苏东坡诞生于四川眉州。6 岁入私塾启蒙,10 岁便开始展露诗文才华。自此,苏东坡及其所处的时代,以文字、实景与沉浸式的体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直至今日,“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依然是众多人心底的人生指引。
1057 年,嘉祐二年,22 岁的苏东坡与弟弟在父亲的带领下,从眉山老家启程,奔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的科举,堪称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的高光时刻,脱颖而出的不仅有八位文坛巨擘、九位宰相之才,还诞生了宋学四派中三派的开山始祖以及七位推行新法的得力干将,几乎网罗了当时文学、哲学、军事、政治等领域的顶尖人才。而苏东坡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虽与状元失之交臂,却也以第二名的佳绩进士及第。
1061 年,嘉祐六年,26 岁的苏东坡与弟弟再接再厉,挑战北宋最高规格、难度也最大的制科考试。此次考试范围极为广泛,涵盖 “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且有明题、暗题”。正是在这场考试中,苏东坡一举封神,勇夺北宋开国百年来科举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宋仁宗读罢苏东坡兄弟的文章,满心欢喜地对皇后说道:“朕今日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之才啊。”
同年,这位 26 岁便已文采斐然、名满天下的天之骄子,犹如一颗璀璨新星,空降陕西宝鸡担任地方官,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可谓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然而,仕途之路并非康庄大道,而是荆棘丛生,坎坷密布。初入官场的苏东坡,年轻气盛,清正廉洁,恰似一株傲然挺立在官场浊流中的青松,坚守本心,不肯随波逐流。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他总是直言不讳,然而在他人眼中,这或许就是初出茅庐的莽撞,不懂世故,难以驾驭。也正因如此,苏东坡屡遭排挤,仕途如波涛中的扁舟,起伏不定,命运无常。
44 岁前,苏东坡生性耿直,这便注定了 “乌台诗案” 这场灾难的降临。“乌台诗案” 如狂风骤雨般袭来,将他无情地卷入人生谷底,被贬至黄州。回顾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他后期的一贬再贬并非毫无缘由。“乌台诗案” 发生后,苏东坡被囚禁于御史台监狱长达 130 天,期间受尽折磨,尝尽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位北宋文坛的顶级巨星遭受如此重创,一度万念俱灰,但值得庆幸的是,苏东坡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凭借强大的内心,调整心态,以豁达的心境直面生活的重重磨难。
苏轼终究是苏东坡,宛如海涛中的礁石,任凭风浪如何冲击,始终屹立不倒。逆境之中,他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通过深刻的自省,学会以更加豁达的姿态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乌台诗案” 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也让他对自己初入职场时的刚正不阿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如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常常横冲直撞,口无遮拦,一心只想展现才华,面对不平之事便仗义执言,却不懂得灵活处理。直到历经挫折,才领悟到 “强大处下、上善若水” 的真谛,这也正如《易经・乾卦》中的第一爻:初九,潜龙勿用。人只有在实践中磨砺,如同刀刃在石头上砥砺,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厚积薄发,成就大器。或许那些曾经刁难、折磨过我们的上司,正是上天派来雕琢我们心性的贵人。雕琢的过程固然痛苦,但历经考验之后,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与馈赠。
自 “乌台诗案” 后,苏东坡的生活便陷入颠沛流离,不是在被贬的途中,就是身处贬谪之地。但也正是从被贬黄州开始,他的足迹遍布北宋大半疆域。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苏东坡视为总结平生功业的地方,放大来看,如今中国有 18 个城市因苏东坡曾涉足而紧密相连,它们轮流举办纪念苏东坡的活动。从平顶山郏县三苏园景区沙盘呈现的路线图中,能清晰看到苏东坡一生走过的 18 个城市:眉山、开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润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常州、郏县。
在这 18 个城市,都留下了苏东坡深深浅浅的足迹。特别是在背负冤屈、遭受贬谪,生活饱一顿饥一顿的艰难旅程中,他并未沉沦,反而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一路被贬,却一路广交朋友,一路钻研美食,一路挥毫泼墨,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有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 的《寒食帖》,有气势磅礴的《赤壁赋》,有豪情满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洒脱不羁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境深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在杭州留下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庐山写下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淮水之畔泗州古城留下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些诗词,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他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绽放文学光芒的有力见证。
44 岁前,苏东坡是众人仰慕的北宋明星;44 岁后,他写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等词句,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此后,他将人生清零,如同漂泊的种子,历任多地官员。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小城,他始终心系百姓,关怀民生。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堤建桥,苏堤春晓的美景便是他为百姓留下的珍贵礼物;在密州,他关心农事,祈雨抗旱,一句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尽显治理地方时的豪迈与担当。
苏东坡恰似一盏明灯,无论在何处任职,都能散发出温暖与希望,深受百姓爱戴与敬仰。宋徽宗即位后,苏东坡终获赦免,得以返回中原。然而,多年的漂泊流离,如同一场残酷的战争,早已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101 年,宋徽宗建中靖国,66 岁的苏东坡在返回途中病逝于常州,次年安葬于河南郏县。这座小城,宛如疲惫归巢之鸟的栖息之所,让苏东坡的灵魂找到了最后的归宿,魂归 “美似家乡峨眉山” 之地。
苏东坡的一生,融合了佛教对人生的超脱、儒家对人生的担当、道家对人生的豁达,形成了独特的混合人生观。
在他的生命中,有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等重要女性相伴;在亦师亦朋亦友的圈子里,欧阳修、黄庭坚、秦观、佛印、米芾、马梦得、张怀民等贵人给予他支持与鼓励。对于中国文化史而言,我们何其有幸能遇见苏东坡;而对苏东坡来说,他亦有幸得遇欧阳修。苏东坡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世间,山川庙堂难以尽如人意,唯有明月清风不可辜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诗词,成为我们丰富精神世界的无尽源泉,也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他天真烂漫、诙谐豁达,时而吟啸徐行,以烟雨为友,笑对人生;时而纵马擎苍,借诗酒为伴,不负年华。他将一生的得意与失意,都融入奇绝秀美的万里江山,成就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那个可爱、鲜活、伟大、不朽的东坡。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如此豁达地生活。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充满挑战与波折?当前行的道路被困难阻挡,不妨想想苏东坡,学习他的豁达乐观,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在追寻苏东坡足迹的过程中,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勇敢直面生活的风风雨雨。相信每一段曲折、每一次绕路,都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锤炼我们的意志,助力我们实现自我超越,成就高尚、充实、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