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传播学中,有一种理论,叫“拟剧论”。
也就是说,人们做了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大家的掌声,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认为掌声越多,自己就越厉害,有面子。
人生一路走来,我们想要证明自己的事情就更多了,多数时候,期待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能被大家进一步了解。
正如作家三毛说过的:“你对我百般注解,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只会展示一览无余的你。”
生活是多样化的,你每一样都要证明是对的,那么你会特别烦恼,因为你证明的东西,别人往往是不在乎的。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就很了不起了。
01
无论你如何证明自己,别人都不信。
在北宋时,柳永是一位著名的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可是他才高八斗,却喜欢在烟花之地混日子,和一些妓女做朋友,甚至在青楼留宿。
他的很多词作,都和女人有关,显得俗气。
持续多年,他参加科考,但是仕途不顺。好不容易中了进士,但是没有被朝廷重视。
宋仁宗评价柳永:“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
因而,柳永被大家排斥。
与此同时,他的诗词太好了,又被大家模仿。
文豪苏轼就多次模仿柳永。
比方说,他写的《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类似柳永的“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苏轼还很清楚,如果大家认定他是柳永的粉丝,那么会被大家耻笑。毕竟,柳永的头衔,是不太阳光的。
有一次,苏轼和弟子秦观聊天,开口就是一句:“不意别后,公却学刘七作词。”
秦观立马反驳:“某虽无才,亦不如是。”
苏轼不接受反驳,而是驳回去了:“你写的‘山抹微云’,和柳永写的‘露花倒影’,不就如出一辙?”
秦观无言以对了,无法证明自己和柳永无关。
诚然,苏轼要证明自己和柳永无关,失败了,到最后不得不承认:“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秦观要证明什么,都被老师否定了,只能低头,像孩子一样认错。
社会学家库利说了一个观点:“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和他人互动,其根本是进一步认识自己,而不是证明自己,让别人百分百相信你。
事实上,我们和他人互动,是一次学习他人的过程,多少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你就是不社交,也会在读书的时候,默默地互动,还是会有某个人的影子。
人与人交往,会形成投射,彼此有对方的影子,但是不能百分百相同。哪怕是夫妻,也有不同点。
因而,你应该允许别人不全部相信,也不要全部相信他人。
作家鲁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社交,聊天,一起生活,其实都是如此,根本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02
你努力证明自己,只会作茧自缚。
哲学家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从大海来的鳖,来到一口井的旁边,发现井底有一只青蛙。
青蛙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一个人享受一井水,饿了吃,吃饱了就睡觉,没有人打扰。”
鳖说:“我住的地方,在大海,宽万丈,深万丈,就是洪水来了,干旱多年,也不见水有什么增减。”
青蛙听了,想一想大海的样子,瑟瑟发抖;鳖准备到井底看看,刚刚伸出脚,就收回来了,因为井口太小,比他的脚还小。
原来,井蛙不可语海。鳖是鳖,蛙是蛙,各自的生活都很好,但是又谁都不能向对方证明自己“很好”。
人与人的三观是不同的,层次也不一样。与此同时,人都有一种思维——自我为中心;有一种习惯——推己及人。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对方,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要过成别人的样子,那就更难受了。反过来,别人要过成你的样子,也是难受的。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住一楼,感受到夏天的凉快,还种上了花花草草。
你还告诉十楼的人,自己很快乐。
十楼的人,不屑一顾,认为你在“自我安慰”。是十楼更快乐才对,站得高看得远,风景好,空气好。
同住一栋楼,都无法感同身受,何况是其他的情况呢?
《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够感知到别人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道理很简单,但是能做到的,寥寥无几。你苛求别人做到,无疑是束缚自己,带来内耗。
03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是向别人证明自己。
如果你要摆脱这样的愚蠢,那就反过来去行动,拥有一种这样的心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尽管善良,努力帮人,但是不求什么回报。有一句谢谢,就心满意足了。
你尽管努力工作,至于成绩到底有多好,那就不要苛求,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够了。
你尽管好好说话,但是不要所有的人都给你鼓掌,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还要学会接纳“不同”。
你尽管带着光,至于周围的人,是否借助你的光去行走,那是另一回事。允许一些人,在阴暗的地方生活,拒绝光芒。
是的,你是他人的配角,也是自己的主角。
是的,我们改变不了他人,只能改变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