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厂甸儿” 啦!
“漫步古都中轴,共赏百年厂甸”!
正月初五,我偕同女儿与外孙女,一行三人顺着厂甸庙会的宣传引导,在熙攘人流的簇拥下,融入了京城文化街 —— 琉璃厂庙会。
刚踏入这条街,我的眼睛与心灵便瞬间受到冲击。这里不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亦无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吧。放眼望去,整条街蜿蜒曲折,弥漫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我不禁举目四望,色彩、亮光、声音、造型等纷至沓来,直逼眼球,不愧是 “九市精华萃一衢”。
琉璃厂大街,这条滋养京城文脉长达 300 余年的街道,坐落于北京和平门外,分为东街与西街。遥想辽代,此地的海王村尚属郊区。元朝时,官窑在此开设,专门烧制琉璃瓦。明代,为修建宫殿,官窑规模进一步扩大,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明嘉靖年间,因该地逐渐变为城区,不适宜继续烧窑,遂迁至门头沟,然而 “琉璃厂” 这个名字却保留至今。
“琉璃掩映春堆厂,杨梅横斜香满街”。街道两旁,原本的铺面店堂皆为青砖灰瓦,如今被红灯笼与红彩带装点得宛如仙境,在砖雕彩绘的古色古香中又增添了几分艳丽,浓厚的古代街市氛围在现代科技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妩媚动人。雕梁画栋的牌楼、笔墨酣畅的匾额,还有八仙桌、太师椅、雕花窗棱,墨香萦绕其间,构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韵味。
在这股 “香” 的吸引下,我们悠然漫步,一街两巷汇聚的、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店铺依次映入眼帘。
“荣宝斋”,无疑是琉璃厂的一张璀璨名片,堪称中国文房四宝的集大成者。听闻 “荣宝斋” 在琉璃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从西街进入,向东眺望,“荣宝斋” 的规模之大,仿佛一眼望不到尽头。这家驰名中外的老字号,自其前身 “松竹斋” 起,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荣宝斋” 这三个字,乃是由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众多著名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皆曾是这里的常客。难怪在画家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提画就会提到琉璃厂,而提到琉璃厂自然绕不开荣宝斋。”
随着人流走进店内,几位年长的艺人正在专注地制作物件,他们的操作更多是工艺展示与表演,旨在让游人领略技艺传承。店内文具古玩一应俱全,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复制印刷品技术堪称一绝,已达到 “登峰造极,酷似原作” 的境界。据传,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在世时,也几乎难以分辨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复制品。
“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这便是 “一得阁” 名字的由来。它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看到它,我倍感亲切,因为我平日也喜爱用 “一得阁” 的墨汁,其清香宜人,墨色纯正,不发灰且不褪色。
因 “汲” 字,我格外留意到了 “汲古阁”。“集古名斋仿古庐,古香古色认模糊;闲中一逛琉璃厂,攘攘熙熙好古徒。” 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文物古玩复制、修复的老店,曾为各大博物馆修复过诸多文物,诸如唐三彩、古铜器、古画等,修复效果逼真。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汲古阁,只见艺人正低头专注于手中的作品。大家一字排开,静静地欣赏着,轻声交流着,恍惚间,仿佛穿越回旧时光,那些留着长辫、身着长袍的应试举子,正从家乡带来名画书法、珍贵古玩,让店主品鉴把玩。
乾隆皇帝赐名的 “清秘阁”,坐落在琉璃厂西街,是最早的纸店。店铺门口的清代拴马桩和下马石,无声地见证着当年的繁华景象。
论及篆刻,首推东街的 “萃文阁”,小小的印章中蕴含着无尽韵味。
对于文人而言,“笔墨纸砚” 四大文雅之事中,笔尤为重要。“李福寿笔庄”“戴月轩” 的笔,制作流程极为讲究。展示柜中陈列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年在戴月轩定制的笔,其地位可见一斑。
还有耳熟能详的名家名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等,同样吸引眼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更是让人思绪万千。
步入 “大千画廊” 书画古玩店,不禁让人想起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厂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那奇伟壮阔的 “赛窗帘”,那蔚为壮观的 “立游”,宛如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里的每一家百年老店,都能引出一连串的历史典故与轶事传奇。由此想来,顺治年间实行的 “满汉分城居住” 政策,看似让此地发展陷入困境,实则柳暗花明,昔日的 “京都雅游之所”,演变成了今日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
从西街行至东街,呼吸着古雅的气息,人自然而然地不会放肆大笑,也不会脚步轻狂,生怕吵醒每一本书、每一幅画、每一枚印章,更不愿打乱它们的前世今生。
回眸凝望,琉璃厂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实至名归;冠以 “中国博物馆街” 的美誉,恰如其分;文人学士将其视为安身立命之所,亦毫不夸张。与其说琉璃厂是 “开架的图书馆”“免费的博物馆”,毋宁说它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物质的 “聚宝盆”。
这里是厂甸,这里是琉璃厂,这里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这里还有热闹的跳蚤市场,私人老板开设的小店琳琅满目,有卖摆件、首饰、笔墨、篆刻、古帖的,可谓应有尽有。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的。形形色色的小玩具令人目不暇接,红眼睛、一身白的 “兔爷儿”,抖起来嗡嗡作响的空竹,举手一摇便闻小槌敲鼓声的风车,竹刀木枪,还有卖年画的、绢花纸花、彩灯风筝…… 甚至还有表演现代话剧、课本剧的…… 花里胡哨的货摊儿一个挨着一个,一家连着一家,只要你睁开双眼,每一秒都能邂逅意想不到的精彩。
“听戏、吃小馆、逛琉璃厂”,这无疑是一种极为惬意的生活节奏。
瞧,前方的皮影戏已然开场,一个不大的戏台,一面影布,便将哪吒闹海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看完戏,我们购买了手工木偶孙悟空、唐僧和红孩儿,一边走,一边模仿起《西游记》的情节。
逛着逛着,肚子饿了,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嘴馋了!各种各样的北京传统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糖葫芦、炒肝、茶汤、年糕、元宵、豆汁、灌肠…… 现代美食也在不断招揽顾客,冰淇淋、烤奶茶、汉堡、烤肠、咖啡…… 走累了,便坐下吃一点,喝一口,糖葫芦的清甜、烤肠的浓香、烤奶茶的炭火味,在舌尖与肚肠间弥漫开来,带来满满的满足感。
身着清代服饰的游人,优雅从容地从身边走过,他们尽情交谈着,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到明清时代,正与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等文人大家亲密接触。然而,一抬头,一副对联将我唤醒:“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琉璃厂,上承九五至尊的威严,下接黎民百姓的烟火,这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 “民族灵魂” 的栖息之地。
我痴痴地想着,倘若我能与一两位挚友,时常相聚于这个书市,沉浸在琉璃厂的文化氛围中,自己是否也能沾染几分文雅,成为一个像样的人呢?
夜幕降临,我们手持一串糖葫芦,伴着风车嘎嘎的节奏声,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