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陶瓷专家吕成龙曾言:"博物馆学是骨骼,市场实战是血肉。"真正的鉴赏体系需要构建三维认知:纵向贯通历代工艺变化,横向比较同时期窑口特征,深度解析材料科学本质。

当学院派还在争论某件邢窑底部的精确年代时,实战派早已通过瞬息的判断在市场捡漏。

收藏界天价炒作比比皆是,科技检测也提上日程,但目前为止真正“国宝中的国宝”:仍然是我们的眼睛。


邢窑白釉三足水盂 西泠印社2018秋拍:13.8万

在潘家园晨雾未散的街角,一位老者正用旧报纸擦拭着青花梅瓶的积灰。这个画面浓缩着整个古玩江湖的生存法则:当浑浊成为常态,清醒便是最大的杀器。

在这个真伪交织的修罗场里,真正的高手都深谙一个铁律:眼力就是货币,认知决定财富。

一切叫嚣着“收藏是陷阱”的人,永远不了解实战派对市场的掌控。


高手捡漏康熙青花云龙赶珠纹碗 北京中贸拍卖:48万

康熙青花的鉴定密钥藏在肉眼难辨的微观世界:胎骨中的高岭土配比如同基因序列,糯米胎特有的"橘皮纹"需在45度侧光下才能显现。

糯米胎特有的"橘皮纹"需在45度侧光下才能显现;釉层气泡的排列遵循着"大中套小,疏密有致"的康窑密码。

去年北京拍场上,一件口沿有小磕的康熙龙纹青花碗,拍出48万的高价。谁曾知道,它曾被多位“实力藏家”唾弃,最后被一位高手捡漏。


上海博物馆藏:大克鼎

大收藏家王世襄曾说:"文物就像待嫁的闺女,总要找个懂她的婆家。"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历经潘祖荫、潘达于祖孙三代守护,战乱时期深埋地底,终在懂它价值的人手中重见天日。

这种跨越时空的守望,恰是文物灵性的最佳注脚。常听人说古物有“阴气”,会招来灾祸,这到底是做了多少亏心事,才如此心虚?

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仇国仕曾透露:其各国富豪的客户中,67%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如果有“阴气”,那怎么解释他们越藏越富呢,岂非矛盾?

其实真正的古物有的是“灵气”,它们只回报给看得懂的人!


乾隆 唐英风格青花撇口扁瓶 北京保利2021拍卖:264万

几年前年法国拍卖市场,中国藏家用约合18万人民币,购得唐英风格乾隆官窑,回国过转手就拍出264万,这种现代版"捡漏"神话,实则是千年眼力传承的当代回响。

然而“海外回流”并不是金字招牌,一个人捡漏,背后可能是一百个人打眼。因为针对中国人的“埋雷”古玩商越来越多。到最后其实和国内一样,拼的还是眼力。

混浊的眼睛只能看到“死物”,而敏锐的眼睛却看到了古物的灵气。不做亏心事也不用天天上香拜佛,当我们用眼睛去审视古物时,它们实则也在“审视”你。


藏品展览

在假货泛滥的时代,多人哀嚎着古玩行业要完,可拍场上依然岁月静好,圈子里好友仍是怡然自得,各大平台成交数额甚至不降反升。

“掌纹叠篆识商周,指叩青铜辨冕旒。匣底寒光忽出鞘,满堂惊见汉时秋”一首《鉴宝》送给大家。机会从来到处都是,但能抓得住的人才叫赢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