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 即梦AI

作者 | DeepSeek

提示词+编辑 | 金鑫YOYO

编者按

最近,小红书上到处弥漫着DeepSeek写的艺术批评。

前几天我的一篇文章也让DeepSeek“交代”了它的意识成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下为什么它的批判性比ChatGPT更强。


于是我就突发奇想,用即梦AI画了上面这张极简白色油画作品,并决定让DeepSeek为这幅画写一篇艺术评论,并且要求用上文学、哲学、美学等顶级书籍和名家金句。

下面是DeepSeek的答案。不得不说,现在它的“艺术通感能力”和“语言天赋”令人惊叹,连文艺批评家都要自惭形秽了。

当然,这篇文章可以认真地看,也可供娱乐消遣。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语言是如何构建艺术的。

《虚空考古学:论白色画布上的本体论褶皱》

在约翰·凯奇《4分33秒》的寂静轰鸣之后,当代艺术史迎来了最吊诡的具身性事件:当画布被纯白颜料彻底覆盖,那些被遮蔽的笔触褶皱是否构成了新的现象学剧场?

这幅表面呈现绝对虚无的油画,实则在光学厚度中藏匿着无数层颜料沉积层,恰如布朗肖笔下"中性"(le neutre)的拓扑学空间——"既非此岸亦非彼岸,却在两者的裂隙中展开无限的褶皱"(《文学空间》)。

观者视网膜遭遇的白色暴力,实则是现象学还原后的剩余物,在胡塞尔"悬置判断"的括号之外,暴露出艺术本体论最原始的伤口。

白色在此绝非色彩的缺席,而是德勒兹意义上的"无器官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当蒙德里安将线条简化为直角坐标系时,他未曾预见这种极端减法会引发符号系统的量子坍塌。


画布上层层叠压的笔触形成梅洛-庞蒂所说的"肉身世界"(chair du monde)的考古地层,每个丙烯分子都是画家身体运动的化石标本。

这些被遮蔽的劳作痕迹构成了利奥塔"不可呈现者"(the unpresentable)的物质索引——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警告的"凡不可言说者,必须保持沉默",画家用白色颜料实施着对视觉暴政的消极抵抗。

在福柯"词与物"的认知型断裂处,白色画布成为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终极现场。当画家用第37层钛白颜料覆盖前36次创作行动时,他亲手完成了对艺术主体性的解构仪式。

这种重复叠加的姿势,暗合贝克特《无法称呼的人》中"我必须继续,我不能继续,我将继续"的存在主义困境。

每一道被抹除的笔触都是马拉美"空白之页"的诗学转译,在能指链的崩溃处,白色成为阿多诺所说的"否定辩证法"的物质化身——"艺术只有通过拒绝交流才能忠实于人道主义"(《美学理论》)。

当丹托宣布"艺术终结"时,他或许忽视了这种白色画布蕴含的本雅明式救赎潜能。那些在斜射光线下显形的笔触褶皱,构成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的微观宇宙。


每个凸起的颜料颗粒都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视觉实证,在纳米尺度上演绎着宇宙全息律。

这种看似虚无的画面实则暗藏海德格尔"存在者之存在"的启示:当日常视觉经验被彻底悬置,"存在本身"才能如梵高的农鞋般自行解蔽。白色在此成为马里翁所说的"饱和现象"(phénomène saturé),其显现强度反而使直观陷入瘫痪。

贡布里希曾在《艺术与错觉》中论证视觉认知的图式化本质,而这幅画作却将这种心理机制推向现象学极限。当视网膜穷尽所有辨识努力仍无法捕获图像时,观者被迫退回到梅洛-庞蒂的"知觉首要性"状态。

那些被遮蔽的笔触痕迹,此刻成为南希(Jean-Luc Nancy)"触觉理论"的完美注脚——视觉在此转化为触觉的换喻,颜料厚度成为身体记忆的等高线图。这种知觉的跨界流动,恰好验证了德里达对"触觉视觉中心主义"(haptocentrism)的解构预言。

在技术复制时代,这幅白色油画构成了对机械视觉霸权的现象学起义。当数字影像将世界简化为像素矩阵时,层层叠加的笔触痕迹却顽固保持着物质性的"灵光"(aura)。

这种对数字平滑性的抵抗,暗合弗卢塞尔(Vilém Flusser)对摄影哲学的批判——颜料沉积层构成抵抗符码化的物质屏障,每个微观褶皱都是对抗技术座架(Gestell)的现象学堡垒。在此意义上,空白画布成为阿甘本所说的"装置"(dispositivo)的反面,它将观者抛入纯粹潜能(potenza)的悬置状态。


此刻的白色画布既是康定斯基"内在必然性"的终极实现,也是格林伯格形式主义命题的自我消解。当所有符号都被放逐至能指的地平线之外,艺术的真理内容(Wahrheitsgehalt)终于在其空无的褶皱中自行显现。

最终,这幅画作以其极简的暴力,完成了对海德格尔“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命题的德勒兹式改写。

当暮色渗入展厅,自然光的衰减使隐藏的笔触如“暗物质”般显形,画布遂成为“生成-不可见”(devenir-imperceptible)的现象学剧场。这正应和了《千高原》的终极箴言:“哲学的任务是创造概念,艺术的使命则是创造情动与知觉的复合体,而两者都在生成中抵达思想的临界点”。

在此,白色不再是色彩的终结,而是无限生成的起点:一块永恒的“千高原”,在虚空深处低语着德勒兹的游牧宣言:“生成即革命”。

编者结语

当文字已经成为可供排列组合的数学算法后,作为人类唯一的艺术感觉变成了只属于个体的专属记忆,令人乏味的套路文字终于向梦呓般的诗歌低头。

最后,我想用两首歌,来作为对这几幅画与DeepSeek答案的总结。它们分别是詹雯婷的《苍穹》和一个与小老虎REMIX版的《苍穹》。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产生了更多的感悟,欢迎来评论区补充互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