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高先生作为劳务派遣人员在用工单位工作了近5年,去年年底,他和数名工友被辞退了,却没有拿到经济补偿。维权中,高先生发现自己陷入了三方纠纷,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均认为,应该由对方支付经济补偿。对此,律师表示,对于保障劳务派遣人员合法权益的问题,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
问题
加油工“被离职”拿不到经济补偿
家住旅顺口区的市民高先生此前是一名劳务派遣人员。2020年,他和大连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被派遣到某油品公司从事加油工作,至今将近5年时间。2024年12月31日,高先生突然接到油品公司的电话,要求其下午到公司开会,他和其他几名同样是劳务派遣人员的员工被告知已被公司解雇,从2025年1月1日开始不用再来上班。“公司辞退员工应该给予经济补偿,但我们询问补偿该怎么支付时,油品公司让我们去找劳务派遣公司,原因是我们是和劳务派遣公司签的劳动合同。当初是油品公司找来我们干活,为了方便管理才让我们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我们跟劳务派遣公司并不熟悉。”高先生表示,他们又找到了劳务派遣公司,公司方面表示双方劳动合同至2025年1月5日到期,此后不再续约,而经济补偿应该由油品公司支付,事情陷入了僵局。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高先生今年39岁,此前因丈母娘患病离世已将家中积蓄花光,妻子没有工作在家照顾不到3岁的孩子,全家人的生计都寄托在他身上,他希望能尽快拿到补偿。
纠纷
劳务派遣公司称可能起诉用工单位
记者首先联系了高先生工作过的油品公司,公司负责人王先生表示,油品公司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派遣合同已于2024年12月31日到期并不再续约,因此公司方面通知劳务派遣人员从2025年1月1日开始不用继续上班不存在违约情况,也不需要给予经济补偿。
随后,记者又拨打劳务派遣公司的联系电话,公司经理孙先生表示,根据劳务派遣公司与油品公司签订的劳务派遣合同中的约定,油品公司无故辞退派遣的劳务人员,应支付经济补偿金。高先生等几名劳务人员是油品公司找来的,并表示此次合作中劳务派遣公司所获利润微薄,根本不够支付补偿金。“如果油品公司迟迟不给予劳务人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并一再向我方推卸责任,我司不排除会走法律程序维护我司和劳务人员们的合法权益。”孙先生说。
律师
保障劳务派遣人员合法权益法律有明确规定
那么,此事件中,劳务派遣人员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的李鑫律师。李鑫表示,劳务派遣人员实际上是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若劳务派遣单位因《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或者《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法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同时,李鑫表示,如果在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合同中,有对于如何向劳务派遣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约定,可以按照约定执行,但前提是不得侵害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因此,此事件中,若劳务派遣合同中确实约定经济补偿由用工单位支付,但用工单位不予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也应先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而后以合同违约的理由起诉用工单位要求赔偿。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毕崇来 实习生郑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