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船融媒编辑部采访了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同志和夏之栩同志之孙赵新炎。赵新炎表示,“我小时候就在奶奶身边长大,感觉她是一个很特殊且很不平凡的人。”
赵新炎说:“在奶奶身上有三个特点:第一,心性坚韧、斗志坚强。第二,任何时候都能严守组织纪律。第三,她从不为家人跑关系谋私利。这对我们后人影响深远。”
▲赵新炎
在采访中,赵新炎还讲述了奶奶两次被捕入狱的故事。1931年,奶奶从苏联完成学习后,经东北返回国内,不幸被铺。后经组织营救,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于是,奶奶回到上海继续工作。
赵新炎介绍,到了1932年,奶奶第二次被捕入狱,当时被判无期徒刑。不过,奶奶她不屈服,她说:我不怕,我要等着我的儿子们打着红旗来接我。
以下是赵新炎的口述。
01
奶奶的母亲夏娘娘
被誉为革命母亲
赵新炎介绍,他的奶奶叫夏之栩,原籍是浙江海宁(今嘉兴代管县级市海宁市)。但实际上,她是1906年出生在四川。奶奶5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去世了。
这样,她的母亲夏娘娘就带着奶奶,想要从四川返回浙江海宁老家,想要把丈夫的灵柩,就是我奶奶的父亲的灵柩,送回到海宁老家去。
但是,他们在途经武昌的时候,正赶上武昌起义。当时兵荒马乱,再往南走,再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孤儿寡母就留在了武昌。
在这里,靠她的母亲给人做衣服、洗衣服、缝补衣服,来养大她。应该说,他们属于城市赤贫阶层,没有任何的房产,也没有土地,也没有任何的收入,就是靠打打零工来养活一个女儿。
但是,奶奶的母亲一直记着丈夫的嘱托,就是女儿要读书。作为穷人家,那就只能上师范。所以,我奶奶上的是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这个学校,是当时湖北的女学生能读的最好的学校。
▲夏之栩与母亲夏娘娘
赵新炎介绍,夏娘娘原名叫黄友梅。她1870年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庭,粗通文墨。她三十多岁出嫁,丈夫夏祖济在四川做官。后来,丈夫不幸病故,四十岁就守寡。
1918年,夏娘娘送女儿前去报考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这一选择,成为了她和她的女儿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女儿夏之栩在共产党人陈潭秋等人的影响上,走上了革命道路。
夏娘娘也在共产党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懂得了革命道理。夏娘娘曾三次被捕,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从一个旧式家庭妇女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被誉为“革命母亲”。
02
中共领导下的
第一次女子学生运动
赵新炎介绍,到了1922年,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武汉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比较集中活动的一个地方,像陈潭秋、董必武、李汉俊、林育南等,这些人都在武汉有很多活动。
所以,学校里的学生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领导人会经常到学校去,给学生做报告,讲外面的形势,讲新时代的理念等。学生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理念,思想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按照以前来讲,大家能有学上、有书读,就已经很满足了。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来讲,毕业出去后做个女教师,或者在富人家,好一点做个太太,差一点做妾,这就是出路了。
当时的旧思想是,妇女还是要依附于男人之下,没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更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但是,这时候,大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快速的变化。在这些共产党人的领导之下,影响之下,很多女学生的思想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1922年,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爆发学潮,有一些女学生联合起来抗议学校。因为学校要开除一名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学生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反对学校开除这位教师。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虽然那时已经打破了过去女子三从四德那种旧的习俗,标榜是一个新的时代。但实际上,仍然受到很多旧思想的束缚,对女学生的要求还是要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要顺从家庭、顺从男人。
当时,这个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我印象里,这应该是在中共领导下的第一次女子学生的学潮运动。
赵新炎介绍,在社会上很多保守势力的影响下,校方做了很多工作强迫学生要复课,于是大部分学生就复课了。还有五位女学生坚持不复课、坚持罢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合理诉求并没有得到解决。
他们表示,不做旧传统、旧思想下的奴隶,要学新思想,要做新时代的女性。后来,学校就把这五位学生开除了。我的奶奶夏之栩,就是其中之一。
▲夏之栩
夏之栩、徐全直、陈碧兰、杨子烈、庄有义等五个人被学校开除以后,当时党在武汉的一些领导人,包括陈潭秋、董必武等就把孩子们接出来,在自己的家里给他们补课。
不管是在湖北,还是后来到了北京,都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这样,他们在经过这场斗争后,思想进步很快。在1922年的时候,就加入了共青团。那个时候的团和后来的团相比有一些差异,那个时候的团更多的是相当于党的一个预备期。
我的奶奶是在1923年的年初,就转为党员。这五个人,陆陆续续也都先后转为党员。
03
奶奶两次被捕入狱
被判无期也不屈服
赵新炎介绍,1923年,奶奶到了北京。在北京,中共的领导都是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下。所以,奶奶和李大钊的接触也特别多。
到了1924年,我的爷爷赵世炎从苏联回来,受李大钊的安排回到北京工作。
他当时担任的职务叫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兼任北京地委书记,负责北京一带的工作,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东北,甚至河南北部和内蒙南部的一些工人运动。
爷爷和奶奶,他们就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当时,奶奶在北方区委妇委会刘清扬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同时担任共青团北方区团委委员。
因为这种工作关系,增多了爷爷和奶奶之间的接触。到1925年底,他们结婚了。1927年1月,长子赵令超出生。1928年春,奶奶生下第二个儿子,后来,周恩来同志为他取名赵施格。
赵新炎介绍,1926年下半年,爷爷调到上海工作,奶奶随后也到了上海。当时党中央的机关在上海,奶奶一直在不同的机关里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1927年,爷爷牺牲,年仅26岁。
▲赵世炎
1929年,奶奶受组织安排,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当时,奶奶也把两个孩子带到了苏联,放在一个当时叫国际儿童院的地方生活。等学习完了以后,奶奶在1931年,返回了国内。
返回国内,需要在东北过境。当时,东北是在张学良的统治之下。过境后不久,奶奶就被捕了。被捕以后,经过组织的营救,又赶上当时东北的形势非常乱,奶奶就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
所以,奶奶就又回到了上海,继续工作。
到1932年的时候,奶奶又在工作中被捕。当时,奶奶回到上海的时候,和她此前离开上海的时候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中央在上海的情况更困难、更艰巨。
奶奶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的监狱里,当时给她判的是无期徒刑。奶奶说,我不怕,我还要继续斗争,我要等着我的儿子们打着红旗来接我。
等奶奶的无期徒刑执行到第五年的时候,赶上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当时,国共合作,要释放政治犯。奶奶是最早一批被党中央点名要释放的人。
此后,奶奶陆续在南京、武汉、桂林、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等地工作,后来又到延安在组织部门工作,一直到解放后,担任了武汉市委组织部长,轻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04
奶奶不讲究吃
抠门,什么都留着
赵新炎介绍,他和哥哥,从小都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在奶奶身边长大的。但是,老人也没讲过什么太多的故事。因为她一生的习惯就是,严守组织秘密,什么事情都不讲。
反而我们在很多其他人那里,听到了一些故事。听到了一些我们觉得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回想老人当年提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她讲的都是很淡的。
在奶奶身边,我们总感觉到,她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很深的。她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后来,我们慢慢的就知道,其实是因为她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了。
奶奶从小家里很穷,她最爱吃的东西是那种四川的泡菜,加上凉茶泡剩米饭。她最爱吃的是这个。按说她的级别挺高的,但是他们那一代人都不太讲究,本身参加革命也不是为了这个。
赵新炎介绍,过去我们老觉得我奶奶抠门,那么大一个领导,什么都留着,针头线脑也都留着。后来,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听了以后,都理解了她的做法。
奶奶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撤往长江上游,在撤退的时候,中途停船,大家都上岸休息,奶奶把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上。大家说一会就回来,拿着东西干什么?
奶奶说,我一定要拿着。她说,我在监狱里的时候,我就是什么东西都随身带着。在监狱里,她把东西都收集起来,大家缺这个缺那个,都来找她要。
大家从船上上了岸,还没走多远,船就被日本飞机给炸沉了。所有人的东西都没了,只有奶奶的东西还在身上。奶奶说,她做这些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听了以后,也都能理解她。
▲夏之栩
05
奶奶和父亲分别20多年
才得以相聚
赵新炎介绍,奶奶去苏联学习,学习回国后并没有把两个孩子带回国,而是把我的父亲和我的伯父留在了苏联。
奶奶和父亲分别了20多年才团聚,我的伯父在十几岁的时候病死在苏联,伯父去世的时候,奶奶在国内并不知道。奶奶是在很多年以后,才知道的这个消息。
1929年,奶奶去苏联的时候,是去学习。按照中央的要求,奶奶把我的伯父和我的父亲也都带到了苏联。当时,是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
国际儿童院是当时苏共中央专门为各国共产党领导人子女办的一所儿童院,有很多中央领导的的孩子,都在这个儿童院长大。儿童院采用的方式是集体生活,独立学习。
大家住在儿童院里,但上学,特别是上到中学的时候,要到外面的中学去学习。但是都在附近,走读,放学还得住在这里。到了大学以后,就各自在学校学习了。
我父亲是在那里上的中小学,然后去了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以后,在苏联实习工作了一年多,然后在1951年回到了中国。
父亲1929年出国,1951年回国。他不会讲中文,只会叫妈妈。回来以后,父亲就开始学中文,学了一段时间后,到鞍钢工作,在鞍钢第二炼钢厂做副厂长。
那个时候,在苏联的援助之下,鞍钢在快速的扩建,急需大量的技术干部。当时,国内的干部人数肯定是不足的,同时,苏联专家的力量也有限。
父亲从事的是钢铁项目,他学习的也是炼钢专业,在鞍钢第二炼钢厂做技术领导,在炼钢、轧钢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年。
有一段时间,应该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有十几年的时间,他实际上是做的粉末冶金方面的工作,后来参加的项目,还获得了国家发明特等奖,他是第三发明人。
06
周总理给父亲起名字
希望继承施英风格
赵新炎介绍,父亲的名字叫赵施格。父亲的名字,是周恩来总理给起的。是周恩来同志去苏联的时候,去治疗手伤,到国际儿童院去看望这些孩子们。
周总理和爷爷赵世炎的关系应该说是非常好的。关系很深,感情很深,是一起工作、革命、战斗的好战友。周总理看到了赵世炎的两个孩子,也很高兴。
▲周恩来、邓颖超在苏联看望烈士遗孤,前排左起为张芝明、赵令超、赵施格,后排左二为郭志成
这时候,有人说,小的这个孩子有苏联名字,还没有中文名字。周总理就想着,用他的俄文名字的谐音,起一个和俄文名字相近的音,但是在中文里还要有很明显的意思。
所以,周总理给父亲起的名字叫施格。寓意就是,你要继承施英的风格。父亲的名字,就是周恩来总理这样给起的。
爷爷赵世炎在革命斗争当中,写过很多文章,也用了很多笔名、化名,其中用的化名最多的就是施英,特别是在上海领导工人武装起义的时候,他对外使用的化名就是施英。
包括最后他被国民党抓捕的时候,报纸上也是说,抓到了共产党人施英。当时,在上海工人当中,施英的名气是很大的。
07
奶奶在监狱坚持斗争
感化国民党看守
赵新炎介绍,奶奶第二次入狱的时候是1932年,当时被判无期徒刑。她不屈服,她自己说:我不怕,我要等着我的儿子打着红旗来接我。实际上,在监狱当中,斗争也是很激烈、很残酷的。
有好几位同志,都是和她一起在监狱里服刑,后来被国民党当局判死刑枪杀的。他们虽然都被判刑,但是仍然坚持斗争。在监狱里那样的条件下,他们也绝不会放弃。
奶奶讲过一个故事,他们曾经把一个国民党的看守,发展到有进步思想,帮着他们还做了很多事情。但很可惜,看守最后被判死刑被枪杀了。
但看守在临死之前,他还是说:共产党万岁。这是一个普通的国民党监狱的看守,很可惜没有留下名字。
应该说,我们革命事业的成功,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很多人都像这个人一样,并没有留下名字,很多人也都没有子女后代。留下名字的人,还被纪念的人,那是已经是很特殊很特殊的了。
作为烈士后代,一定要谦和低调,这也是家里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教育。
08
奶奶从不为家人谋私利
对后人影响深远
赵新炎介绍,在家风教育上,我们家是采取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并没有给定多少条纪律,并没有说一定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是,对孩子的要求还是比较严的,对于很多不能干的事情,那是常识。孩子就是要有自己的规矩,不能有特殊的要求。
那个时候,有特供制度。但是,我奶奶从来不买。甚至我到了很大的年纪才发现,我们家原来是可以享受特供的,在小的时候并不知道。但我觉得,这样对我们来讲是很好的。
我父亲他从事的是技术工作,按国家的制度,给父亲定的工资是比较高的。母亲也是大学毕业,那个时候算是有比较稳定,比较高的收入。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是蛮好的。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更是没有什么额外的、不合理的要求。
长大以后,我们遇到了一个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子弟经商,很多人都利用自己家里的特殊条件,去批条子等等,干这些事情。
奶奶在这方面,对我哥哥和我的要求是非常严的,特别是对我哥哥。因为他当时已经参加工作了,我大学毕业后几年,奶奶就去世了。
但是,奶奶那个时候对我们的要求是非常严的,绝对不能碰这些事情。奶奶有几十年丰富的工作和斗争经验,她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碰的。
很多东西对年轻人的诱惑是非常大的,但同时,又是很大的陷阱。所以,我们很感激,在她老人家的监督和关照下,我们都过得很好,没犯过什么错误。
赵新炎介绍,奶奶他们那一代人,参加革命,搞学生运动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讲,那个时候女孩子已经可以读书了,相比前面的旧社会已经进步很多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但是,他们并不是这样看的,他们看到的是:
虽然让女孩子读书,这的确是社会的进步。但是,教育女孩子读书是要去干什么?还是去做男人的附庸、附属,这不是女性的解放,这是继续换一种方式做男人的奴隶。
无非就是从不识字的奴隶,变成识字的奴隶。这不是进步,还是社会在原地踏步。
所以,他们追求的是:女人要自主,女性要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女同学,有的家里已经给定亲了,但是大家都支持一定要自己找,不能让家里去做主、做决定。
▲赵新炎
我小时候就在奶奶身边长大,感觉她是一个很特殊且很不平凡的人。在她身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
意志坚韧、斗志坚强。奶奶与爷爷出身大不相同,爷爷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自幼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奶奶小时候家境赤贫,女孩子能够读书很不容易。
那时候,绝大部分女性都是没有文化的,奶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读书,不受封建思想影响,在学校里追求进步,敢于反对社会不公,是非常艰难的。
第二
任何时候都能严守组织纪律。因为奶奶长期做地下工作,后来又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因此特别注重细节。她在家里从来不谈工作,关于工作上保密的事情更不会与任何亲友讲。
第三
她从不为家人跑关系谋私利。这对我们后人影响深远。
【部分图片来源:海宁发布、上游新闻、上观新闻、人民网、赵世炎烈士纪念馆】
撰文: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