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吉:你的故事是讲不完、写不完的
学习党史
观看了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品的八集微纪录片《讲述·周恩来的故事》,我的感觉是,有点不太“解渴”。
周恩来的故事,哪能是《少年时光》《周总理的一天》《拒收礼品》《西花厅,温暖的家》《严守保密纪律》《简朴的生活》《病重的日子》《恩爱夫妻》短短八集能讲述完的。
我建议,要继续拍下去,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周恩来的足迹,挖掘周恩来的故事,乃至世界各地,任何他到过的地方。
一位领导人,不论官大官小,他为人民服务的身影,在人民心中永远抹不掉,因为人民心中有杆秤。
记得,诗人臧克家将对周总理的哀思化作一首悲歌——泪是丰碑,泪是誓言,泪是动力,泪是火焰!昂起头来,揩干眼泪,红旗指向,无坚不摧!这位诗人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八集微纪录片通过周总理的亲属、秘书、卫士、专机机长口述,邓颖超画外音等方式讲述了周总理工作、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和优良家风。
我看到了讲述者的眼噙泪水,我看到了审片现场专家发言时的几度哽咽,我也注意到观众在《病重的日子》这一集评论区的留言:“我不敢看,怕自己忍不住泪水。”
“文化大革命”时期,紧张繁重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周恩来的健康。即使手术住院期间,周恩来依然没有停止工作,他像蜡烛一样,为了国家和人民,将自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恩来的卫士高振普,细心记录整理了周恩来病重住院期间每一天的活动日程。高振普回忆: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去世共587天,周恩来共做大小手术13次,约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但只要身体能够支撑,仍继续坚持工作。住院期间,周恩来会见外宾65批,在接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每次会见时间大都是1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10分钟……在医院光找领导层的谈话 242次还是245次人次,谈话时间289小时零43分钟。这我有记载,有人跟我说总理在医院,这实际上除了手术以外,也就等于8小时办公。
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中,周恩来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周恩来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协助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他全力支持邓小平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这不仅深深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局,而且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准备了条件;他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在这一集里,周恩来的秘书纪东回忆道:大手术伤口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在深夜里给李先念打电话,告诉他收到了一封群众来信。在一个山西的一个山区里,当地群众吃的咸盐比城里贵一分钱,周总理在这个时候仍然想到这件事还没有办,给先念同志打电话,赶快派调查组去了解情况,赶快让群众能吃上盐。我说一分钱呐,群众吃不上盐呐,这样一件事在他的心里有多么重的分量。
周恩来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和工作原则,以实际行动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坚决斗争。他强调要了解情况,就得学习,就得调查,“一切问题都要到现场去实践”。他告诫各级干部,“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克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对我们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他特别强调,搞社会主义就是要“为最大多数人民谋最大利益”,“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享年78岁。
纪东说:“最后,骨灰也撒掉了,什么叫春蚕吐丝啊,什么叫蜡烛燃尽啊,我们总理用自己的身躯,做了最后的全面的诠释,实现了生前说的,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
我认为,编导应该把镜头定格在周总理胸前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上,让观众从徽章上领悟“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蕴。
《恩爱夫妻》是八集微纪录片的最后一集,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缘起于青春澎湃的五四运动。他们一起走过危机四伏的白色恐怖、生死一线的漫漫长征、见证各地抗战的山河岁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经受了无数惊涛骇浪,相濡以沫,携手同进。
听到旁白中邓颖超念着自己写下的《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段落,尤其令人动容。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离开了,我们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你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的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因此,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是根据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共同理想相爱的。
海棠,花开了,你离开了他们,离开了我们,你不再回来,你到哪里去了呀?
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欢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多么炽热的爱,多么深厚的情。镜头的画面感极强,让人的思绪随江海的波涛汹涌翻腾,久久不能平抑。
这使我想起周总理去世后,国内建筑的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周恩来纪念碑。它座落在我曾工作过的新疆石河子,座落于1965年7月5日周总理在石河子接见兵团上海知青代表所在的位置。纪念碑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呈方柱体。碑体总高12.8米,其中碑身高7.8米,象征着周总理享年78岁;碑文高6.7米,象征着周总理视察新疆时67岁;纪念碑红砖铺地基座宽8.1米,象征着周总理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坐北朝南,正面镌刻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碑体上有周总理为兵团题词的手迹: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
纪念碑的旁边,是周恩来纪念馆。馆内的巨幅油画下方,有这样一段话:1965年7月,是新疆各族人民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一行出国访问归来,不顾旅途劳顿,来到新疆看望各族人民。周总理先后视察了和田、喀什、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他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学校幼儿园,他询问群众的工作、生活情况。他叮嘱鼓励各族干部要加强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他对百万兵团军垦儿女屯垦戍边、保卫建设新疆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周总理从中午1点到石河子,到第二天上午11点离开,一共是22个小时,几乎一刻不停地参观、座谈、会见、谈话……当时他已经是67岁高龄,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精力。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
我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展柜里看到一张“大字报”,上面用毛笔写着——
周恩来同志:我们要造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你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这是我们从党和革命的最高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所以强烈请求你接受我们的请求。
这是1967年2月3日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写的一张“大字报”。上面有赵炜、高振普(朴)、霍爱梅、李进才、张作文、郑淑云、赵茂峰、桂焕云、张佐良、高云秀、纪书林、张树通、孙岳、杨金明、张元等在这上面的签字。
在“大字报”左侧是2月4日周恩来竖着写下的一行字:“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从“大字报”字里行间,能看出身边工作人员对周总理的景仰和爱戴。
在《病重的日子》这集里,纪东口述道:“‘我累了’,他说完这句话以后,就又昏迷了。这是老人家跟我们秘书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字就是累。在这之前,不管多累,不管多难,老人家从来没有跟我们透露过一个字。”
周恩来年少时曾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周恩来,不仅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讲好周恩来的故事,传承好周恩来的精神,学习周恩来的人格风范,对于一个人的立德、立言、立行、立功都大有裨益,也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
【班永吉: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巡视员 】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肖桐郡;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等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文化强国】【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