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9年到1950年,毛主席家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他们分别是毛主席的小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侄子毛楚雄和儿子毛岸英。其中最令人感到惋惜和遗憾的,莫过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称为“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他本可以不踏上朝鲜战场的,但是他主动要去,而且还是在毛主席为彭德怀送行的餐桌上提出。彭德怀认为,毛岸英这样留学苏联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待在国内好好建设才是正道。
但是毛岸英觉得,我们派遣到朝鲜战场的部队,既然叫作“志愿军”,那么还有比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之子主动参军,更能体现这一含义的吗?在毛主席的一旁说和与毛岸英的坚定态度下,彭德怀收下了这个兵。
后来彭德怀时常感叹:“毛岸英同志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啊。”
毛岸英入朝不到一个月就牺牲了,半岛上对他最知根知底的彭德怀,其悲痛心情一点不比国内收到这一消息的毛主席少。因为这事,彭德怀深感自己的担子更重了,更要打好、打赢了。
鲜有人知道,在如何带领志愿军打胜仗和毛岸英牺牲之间,彭德怀在后来有不小的纠结。
商讨出兵与否时,政治局内多数人是反对的,彭德怀未从大西北到北京前,只有毛主席等少数几人支持出兵。彭德怀决心出兵的同时,又主动请缨,亲自挂帅,奔赴前线。
中央散会时,有位老将对即将再次披甲上阵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说:“看来,你还是不服老哟。”这一年,彭总52岁。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25日16时”
1950年11月25日16点,彭德怀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耗费数小时,写出这百余字的报告。信中说明志司遭遇敌机投放燃烧弹,毛岸英不幸牺牲的过程。
毛岸英是随行彭德怀,在志司工作的。在当时的整个朝鲜战场,志司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但毛岸英还是牺牲了。这太出乎彭德怀预料了,更让他陷入深深悔恨。
在彭德怀刚入朝作战的时候,毛主席就隔三岔五从国内发来电报,指示彭德怀:“你们的指挥所应速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你们指挥所应转移至安全地点,现在的位置不好”,等等。
在悲剧发生的前一天11月24日,毛主席还电示彭德怀:“请你们充分注意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研究对策。”
可是由于防空洞不是现挖的,是原来的矿洞,所以条件相当恶劣:阴暗潮湿,光线太差,地图挂不了,写东西得举着蜡烛贴近写。这样工作的效率极低,还不利于思考作战指挥。
因此,彭德怀坚决不住矿洞,而是住在一个半山坡的木板房。志司其他领导和工作人员怎么劝都没用。
敌人的轰炸机来投放燃烧弹前,彭德怀还在木板房的椅子上睡觉,志司作战处副处长推醒他,说今天敌机可能要来轰炸,到防空洞休息好。彭德怀被催生气了,说:“你们害怕你们都走,我不能离开作战室,前线的将士还需要我的指挥!”
最后是志司副司令洪学智,从防空洞跑下山,连拖带拉把彭德怀拉出木板房,转移到安全地方。
敌机轰炸突然降临,彭德怀前面待的几座木板房,燃起熊熊大火。工作人员清点伤亡损失,报告毛岸英和高瑞欣葬身火海,彭德怀听后两眼发直,站都站不稳。
当时四架敌机飞过,对大榆洞志司办公地,投下数十颗汽油弹。志司参谋毛岸英和作战参谋高瑞欣当场牺牲。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高瑞欣是追随彭德怀多年的参谋,已被彭视若己出。
当烈士的遗体被挖出,彭德怀低头不语,默默流泪,难过地自言自语道:“哎,怎么偏偏把岸英给炸死了呢。我怎么向毛主席他老人家交代哟。”这让他想到毛主席的不断提醒,自己每天只顾着指挥打好仗,没想到真发生这样的不幸。他内心十分痛苦,既内疚又追悔莫及。
彭德怀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一点在踏上朝鲜战场前,已经跟毛主席做过说明。在研究入朝作战方案时,毛主席提出为保证彭德怀和志司安全,指挥部可设鸭绿江北岸的一个隐秘处。彭德怀坚决不同意,说自己必须跟部队一起过江,部队打到哪,自己就到哪,一是便于指挥,二是便于中朝配合。
毛主席又问:“你要靠前指挥,万一遭遇敌机轰炸,被炸掉了怎么办?”彭德怀给出坚定的答案:“只有靠前,才能保证指挥及时,保证我军的主动地位。至于安全问题,我会注意的。”
关于毛岸英牺牲的不到两百字电文,彭德怀写了几个小时,写完饭也不吃,就一个人蹲在防空洞的地上,神情悲痛地一言不发。这封绝密电报,时隔70年,在2020年央视播出的一档纪录片中曝光出来。
沉浸在悲痛中几个小时后,彭德怀又收好情绪,重新投入紧锣密鼓的作战指挥,部署西线指挥员对敌反击,打响第二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