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国庆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轰动了福建永定县。信中,毛主席亲自邀请一位名叫陈添峪的农民赴京观礼。可当陈添峪的弟弟陈奎峪代替兄长来到北京,毛主席见面后却说:"你不是陈添峪,那个背着我在山里奔跑的人要比你高大。"
这位普通的农民,为何能获得毛主席如此郑重的邀请?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往事?
一、闽西山区的特殊"病人"
1929年的闽西,正值盛夏,山间的蝉鸣声此起彼伏。这年6月,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毛泽东同意前来指导工作。
当时的闽西,革命形势如火如荼。邓子恢为了推动当地革命事业更上一层楼,决定召开一次代表大会。他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同志来指导。
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子恢得知毛泽东在"七大"落选前委书记后,正在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他立即向红四军前委提出申请,希望能邀请毛泽东来闽西指导工作。
消息传到毛泽东耳中时,他正和怀有身孕的妻子贺子珍在外地工作。尽管天气炎热,路途遥远,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一行人从龙岩出发,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历时两天才抵达苏家坡。当地的乡亲们还记得,那时候的山路崎岖难行,一群人走得满头大汗,但毛泽东始终走在队伍前列,不时回头关心妻子的情况。
7月20日,大会如期召开。毛泽东正准备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起初大家以为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可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毛泽东开始发高烧,还伴随着上吐下泻的症状。
当地的医生诊断后说,这是感染了疟疾。一来是水土不服,二来是连日奔波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所致。邓子恢听后,立即决定暂停会议,把毛泽东转移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休养。
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用起了自己在湖南读书时的笔名——杨子任。有趣的是,当地老乡说着浓重的闽南口音,总是把"杨子任"叫成"杨主任"。
这位特殊的"病人"在闽西的深山里开始了他的休养生活。当地的百姓虽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都把这位"杨主任"当作自己人。他们送来当地的特产和补品,还时常过来嘘寒问暖。
8月中旬的一天,粟裕带领红军游击队路过此地,得知毛泽东的情况后,认为苏家坡地处要道,不够安全。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把毛泽东和贺子珍转移到更偏僻的牛牯朴村。
二、乡村医生的妙手回春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毛泽东的疟疾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一天深夜,陈添峪发现"杨主任"发高烧说胡话,赶紧跑去找当地的地下党联络员报信。
消息很快传到了粟裕耳中。在闽西这片革命老区,能让人放心的医生并不多。粟裕和当地领导商议后,决定请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山的姐夫吴修山来看病。
吴修山在当地可是个名人。他不但医术高明,还是一位坚定的革命支持者。早在1927年,他就为受伤的红军战士们义务诊治。当地老百姓都说,吴医生不但有一手好医术,还有一颗红心。
那天晚上,阮山带着吴修山连夜赶到牛牯朴村。为了掩人耳目,两人特意绕了好几个山头。当他们到达时,已是半夜时分,村里的狗都叫了起来。